涼山州在省內首設民間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為強有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使涼山州豐富而又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得以科學保護和利用,讓文化遺產在推動涼山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中充分發揮靈魂支撐和動力源泉的作用。涼山州以創新的思路,在全省范圍內率先開展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報、評審、命名等創建工作,目前評審通過了首批8個州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自治州,也是四川省少數民族類別最多的地區,境內居住著彝、漢、藏、回、蒙等14個世居民族。作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加上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歷史的積淀和現實人文生存狀態,使涼山仍然保留存續著最古樸、濃郁、豐富而又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目前,涼山州先后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8項,省級名錄105項,國家檔案文獻遺產名錄1項。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涼山越來越與周邊的各大區域縮短了距離,民族文化在不斷地與外界交流融合,但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原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得涼山州需要劃定一定的民族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來保持這些優秀文化的傳承。而同時,涼山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布局成片、民族特色鮮明、所依存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良好,具備建立一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優勢條件。2014年7月,州政府啟動了全州首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工作。
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文化形態,包括文化遺產、區域內的文化共識和認同,以及人們得以創造、形成、存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環境等,視為關聯性文化整體進行全面保護。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存續相關聯的其他文化形態和自然環境的無縫對接,“維護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完整”。
創建過程中,涼山州充分認識到文化生態建設、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在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過程中,注重了三者之間的結合,綜合協調、系統推進。
2014年12月,州申報世界遺產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對10個縣市提交的17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報材料進行詳盡深入的討論和評審,評審通過了彝族畢摩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瀘沽湖摩梭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等8個州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評審專家們認為,首批評審通過的都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的特定區域,這一工作不僅很好地保護了涼山州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還將有力提升涼山州文化軟實力,樹立涼山州文化資源大州的地位,助推民族文化強州的建設步伐。
鏈接: 涼山州首批民族民間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鹽源瀘沽湖摩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美姑彝族畢摩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布拖彝族阿都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寧南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會理會東川滇結合部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冕寧和愛藏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會東傈僳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涼山彝族彝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