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彝學專家呼吁全國彝族同胞統一過彝歷年
由于歷史上彝族遷徙頻繁、分布廣闊,加之自然條件、氣候環境、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變遷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地方性和支系性差異,彝族年在時間上至今仍未完全統一,這給廣大城鄉彝族干部、群眾、學生的工作、生產、生活、學習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改變這種不便,眾多的彝學專家、彝族聚居地的研究機構、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呼呼全國彝族同胞統一彝歷年時間。
12月23日上午,“響應2014‘昭覺共識’,呼吁全國彝族同胞統一過年(彝歷馬年)”活動在西昌舉行。來自中央民大、西南民大、西昌學院以及涼山州彝學會等的彝族專家學者和學生、全州知名畢摩、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代表等上百人受邀參加活動。
據悉,本次活動是繼今年7月18日在昭覺召開呼吁全國彝區用傳統的彝族十月太陽歷歷法統一彝族過年時間會議并形成“昭覺共識”后,彝族民間對“昭覺共識”的首次回應和發聲。
“昭覺共識” 呼吁統一彝歷新年時間據了解,昭覺共識的內容為,各地彝族新年的名稱,彝語保持其傳統稱謂“庫史”;漢語則根據彝族傳統歷法統一表述為“彝歷年”;關于各地“彝歷年”的時間制度安排,以十月太陽歷為準據,恢復“布久”即“冬至”為歲首之日,節期保持三天不變;關于各地“彝歷年”的年節內涵,則以傳統為本,充分尊重各地民眾的文化選擇,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更好地維系“彝歷年”的代際傳承,并通過適當的途徑以法定形式,將“彝歷年”納入本地節假日的制度安排,以期最終根據彝族十月太陽歷全面恢復“彝歷年”的節日傳統。
歷史原因 致各地過彝歷年時間不統一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史”,“庫”即年、“史”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按照傳統歷法,“庫史”一般選定在每年十月太陽歷360天結束后的第361天過彝歷年(對應農歷冬至)。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太陽歷,通常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位置,或根據地球上所呈現出來的太陽直射點及其周期性變化而制定。彝族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十月太陽歷。彝族十月太陽歷,結構科學、形式簡明、使用方便,是世界范圍內最精確和最簡便的歷法之一。不論“火把節”還是“彝族年”,都是這一恢弘的文化創造延續至今并生生不息的有力明證。
但由于歷史上彝族遷徙頻繁、分布廣闊,加之自然條件、氣候環境、生產方式、日常生活,以及文化變遷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地方性和支系性差異,彝族年在時間上至今仍未完全統一,給廣大城鄉彝族干部、群眾、學生的工作、生產、生活、學習帶來諸多不便。
為此,近年來,彝族聚居地方的各級研究機構、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眾多的彝學專家們都在不停地探索,為恢復彝歷年鼓與呼。很多研究機構,彝學專家,都還在繼續研究著彝族年的統一問題。
期待 按彝族十月太陽歷恢復彝歷年很多專家的研究表明,沒有一個固定、統一的彝族年時間,固然是歷史和現實諸多原因造成,但在這些原因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彝族年時間的確定沒有科學的彝族歷法支撐。比如元旦節是按公歷新年第一天而設定的節日,春節是按農歷新年第一天而設定的節日,其他少數民族的節日也一樣。這樣的節日有歷法依據,很容易被廣大群眾接受而統一。
但是,一個事實是,彝族年時間不管是立法機構和行政機關確定的,還是研究機構和彝學專家推算的,都或多或少缺乏歷法的科學依據和傳統習俗依據,沒有從思想上得到彝族人民的認可而遭到抵觸,逐漸地,各地區、各村落就形成了各自擇日過年的習慣,也就造成了彝族年時間五花八門,統一不起來的現狀。
“按彝族十月太陽歷恢復彝歷年,不僅可以結束彝區彝歷年長期不統一,各據一方,各自為陣,影響眾多彝族群眾生產生活的舊習;而且因彝歷年的統一,可以很快而長久形成優秀文化的持久傳播帶,同時,因彝歷年的恢復,也可以形成類似春節和火把節這樣的良性市場經濟和旅游經濟鏈條”,彝族知名作家海訊說。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