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月魯山古戰場
古戰場遺址。
民間傳說據史載,月魯帖木兒,蒙古貴族,曾任元建昌路平章。十三世紀中期,元朝滅亡,明洪武十五年月魯帖木兒歸順明朝,被授予建昌衛指揮使。
明洪武25年(1392年)四月,耶魯貼木兒發動叛亂,會川知府王春等人也乘機加入叛軍。朱元璋任命藍玉為總兵官,率沐英等將督軍平叛,十一月,在柏興(今鹽源縣境內)誘捕月魯帖木兒,叛亂始平。
月魯山脈呈南北走向,山頂東高西低,像一只直立的手掌形狀,頂峰海拔2680米。月魯城建在2300米的山峰凹陷處,至頂峰較為隱蔽,山峰三面懸巖絕壁,只有峰頂北面有一條狹窄小路,真有一人當關萬夫莫入之勢。城墻構筑體系采集當地自然塊石,灌泥漿砌而成。現在城墻高低不等,有多間殘垣斷壁位于頂峰,東西長近百米,南北寬8米,最長一間為23米,像一條小街,明史稱月魯城。
據民間傳說,月魯山成為元孽叛軍的重要指揮所,耶魯貼木兒在山頂修筑城堡,聚集軍營,訓練軍隊。戰敗后留下一座空城,設置了“餓馬搖玲,餓羊敲鼓”的迷魂陣來擺脫追兵的追擊。清同治本《會理州志》,有“耶魯山上的耶魯城列入古跡,加以保護”的記載。600多年過去了,經歷了風霜雨雪的洗禮,月魯城堡依然聳立在山頂,在民間流傳著很多耶魯城的神奇故事,老幼皆知,廣為傳頌。
月魯山南面是老營盤,它是月魯城的前衛哨所。現尚存一正兩廂的殘墻,四周有環形的坑道、戰壕和大小防御工事。 奇山異水月魯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在雄偉的頂峰“老百塔”,每逢大旱之年,四周鄉民會備香蠟前往祭拜。香蠟一燒,云霧會慢慢堆集山頂,黑云彌漫,不久會降下甘露,緩解旱情。在白塔南面有一山峰,叫“一碗水”梁子,大石頭上有一坑凹,碗口大小,不管天旱水澇,坑內的水不盈不溢,十分奇怪,因此而得名。
白塔西面有一塊近一平方公里的開闊地,地勢平整、古樹參天、森林茂密、奇花異草、比比皆是,林中寂靜萬分、空氣新鮮、飛鳥嬉戲追逐。綠水、青天、白云、森林相得益彰,美不勝收。
清朝會理詩人楊玉的《月魯筆峰》詩曰:城南山秀聳蒼穹,萬仞巖抽兔穎峰,瑤草生香堪飼鶴,白云出岫每從龍。根盤大地三千里,勢并巫山十二重。俊杰至今俱見用,采芝何處覓仙蹤。
旅游開發方興未艾月魯山麓白草村已在水頭凹征地二百余畝,安置地質災害搬遷的移民,園區和鎮黨委政府決定結合歷史文化、生態旅游、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項目,將該村建成為一個為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的民俗文化旅游集鎮,定名為“月魯古鎮”。
目前、會理縣委政府已將月魯山旅游景區開發項目納入會理縣旅游發展規劃,首先將整合移民搬遷、新農村建設和旅游開發等項目資源,先期搞好月魯古鎮的規劃、設計與開發,打造一個具有明清建筑風格,又有濃厚文化底蘊,并且具備旅游接待功能的特色旅游示范村鎮,以點帶面,吸引廣大游客。其次,將深入挖掘豐富的會理元、明歷史傳說,搜集、整理有關月魯王起事、藍玉平叛的歷史故事,進行包裝營銷和宣傳推廣。高標準、高質量做好月魯山景區規劃,將月魯山旅游開發包裝成招商引資項目,作為4A級旅游景區進行開發。
月魯山位于會理城南15公里處,屬鹿廠鎮五星村轄界。
這是一座巍峨的峻嶺,山頂有一片平地,向東南斜迤的低坡數十里,一直延伸到核桃河邊,山頭平坦處還遺留著殘存的瓦礫和房屋的石腳。
也有人因方言訛作耶魯山,傳說是當年月魯王駐軍抗拒明朝大軍的營地所在。 史海釣沉昔日會理名勝中有“月魯筆峰”之稱,稱其“俊秀如筆”。據清同治本《會理州志》載:月魯山在(會理)城南六十里,上有古城,昔月魯王處。《會理州志》對于月魯城的記載為:治南月魯山頂周圍皆石,明初月魯鐵木兒所筑。
但奇怪的是,翻遍典籍,卻找不到月魯王在會理的這座山峰上筑城的有關記載,月魯山上的這些古城壘遺址到底是何人所建也成為一個謎。
筆者曾數次登臨月魯山頂古營壘遺址,這是數座用當地石塊堆砌的堡壘狀建筑,建筑在險峻的山脊上,視野開闊,易守難攻,應該是守御和了望哨卡的最佳地點。但是沒有發現更多諸如營房和生活設施之類的遺跡,僅在山腰一帶有數堵殘垣斷壁,疑是營房遺址,但更多的歷史痕跡已被漫山遍野的紫莖澤蘭所湮滅,幾不可考。
從當年的歷史記載來看,明軍與月魯帖木兒的戰斗多發生在現在的普格、德昌、鹽源縣境一帶,會理境內沒有發生大規模戰斗,而當時的會川知府王春依附元軍叛亂,早已“陷會川,毀民居府治”,會理全境落入叛軍之手,月魯王沒必要也不可能到遠離縣城的鹿廠鎮一帶構筑軍事基地來對抗明軍,況且從月魯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道路交通等條件來看,也不適合有大規模的軍隊在山頂駐扎。
如果月魯山不是月魯帖木兒當年駐扎的軍營,那又會是什么人留下的遺跡呢?
月魯帖木兒等人的叛亂被平息后,明王朝因“建昌、嘉定俱為要道”,采納了藍玉“皆宜增軍衛”的建議,在建昌一帶增設了一批衛所以加強對當地的軍事控制。升會川軍民千戶所為會川衛軍民指揮使司,定額衛軍600名。指揮同知孫禧始建衛署,這就是今天的會理古城建城之始。所以,月魯山上的古營壘遺跡應該是當年明、清時期的軍事哨所遺址。
歷史是沉默的,許多真相湮沒在野史和傳說之中,許多地名和典故的考證也是這樣。曾經讓人心生遐想的月魯山上,也許還有牧童拾得舊刀槍,卻也是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期的往事如煙了。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