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大學生回鄉創辦超級家庭農場
12月1日,西昌市西鄉鄉株木樹村成才生態家庭農場,一片鋼架遮陽棚下,幾百頭豬在地里刨土、撒歡。“這是放養式養殖,是家庭農場立體循環農業的一個環節。”家庭農場主何曉文說。
2008年,何曉文從四川外國語大學畢業,揣著英語專業八級的證書回到西昌創業,注冊成立了成才生態家庭農場。6年時間里,他累計投資1400萬元,建設了一個集種植、養殖和加工于一體的超級家庭農場。
打拼范圍不斷擴大何曉文家有一個日產3000斤大米的作坊式打米廠,靠收購稻谷加工賺錢,一年有七八萬的收入。“農村廣袤的田地更適合我不愛受拘束的性格,我準備將家里的加工廠做大做強。”回到家,何曉文花了20多萬元,將老式機械全換成流水線機器,機器更新換代,產量猛增到20噸,質量提高,價格也提升了5分至1角,很快,米廠產生的米皮米糠無法消化了。“賣給別人一斤才幾毛錢。”何曉文開始了新的打算。2008年底,他投資25萬元將自家養豬場擴大到40多畝地,引進了500頭仔豬,可是豬種來源不一,質量參差不齊,加上正在摸索養殖經驗,每頭豬只能凈掙一兩百元。
2010年生豬價格暴漲,原本預定的仔豬一頭都沒進到,這讓何曉文大為懊惱。“必須自繁自養,否則仔豬來源和質量都得不到保證。”何曉文說。
當年年底,他引進母豬30頭,通過幾年的自繁自養,目前豬場規模已經達到母豬350頭,年出欄7000頭育肥豬。
此后,生豬市場不溫不火,何曉文再次思考,如何把生豬定價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去年,何曉文投資200萬元建成多功能的遮陽式鋼架大棚,今年,他將500頭豬放到大棚放養,回歸農村傳統飼喂模式,喂玉米、大小麥粉、米皮和米糠。“現在毛豬價格12元/斤,每頭豬凈掙1000元,喂養周期比飼料喂豬多養2-3個月,利潤卻是5倍。”何曉文說。
種水稻兼顧養鴨生豬規模擴大了,又面臨環保問題,豬糞怎么辦?“豬糞賣給別人賣不了幾個錢,不如自己利用來種地。”何曉文說。“我考慮過公司加農戶的方式來建基地,但是種大米不掙錢,誰都不愿意種,我就自己來。”何曉文說,當年他以每畝800斤大米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500畝土地,大春種水稻,小春種洋蔥和大小麥。
何曉文認為,自己種地與普通農戶最大的不同,就是機械化,耕地、播種、插秧和收購乃至最后的烘干,都使用各類機械。據不完全統計,他家機械品種有10種約20臺。“規模化種植后,種地就不是傳統的方法了。”何曉文說,一年后一算賬,大春每畝收了約800斤大米,剛好抵扣承包費,而小春種了制種玉米,第一年掙了40萬元,第二年因為被拖欠貨款,積極性不高,從2012年開始他改種洋蔥,西昌洋蔥行情好時一畝萬元,低時爛到地里無人收。
去年,他開始嘗試種植40畝洋蔥種子,每畝產量200多斤,每斤價格80元至90元,遠比種植洋蔥和制種玉米掙錢。
稻田也被利用起來做文章,他引進2000只鴨子,在水稻長至20厘米時,將鴨子放進稻田喂養,等到水稻收割完畢,鴨子上岸圈養,個個肥壯。“前幾天賣了10只,一斤25元,比飼料鴨子高10元。”何曉文說,鴨子價高,水稻質量也出奇好,明年他將擴大稻田養鴨面積。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