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首個太陽能光伏發電運行良好
在西昌市內,有一棟辦公大樓,它用的電是利用豐富的太陽能資源自己發的。如果所發的電用不完,還可以實現余電上網。這就是涼山州城鄉規劃建設和住房保障局的辦公樓里的工作人員們正在享受的“陽光福利”。
據該局勘察設計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4年12月18日起,建在辦公大樓樓頂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便正式發電,每天發電量約為120度,年發電量預計43411度,每年可節約30000元電費。
“屋頂電站” 每天發電約120度 涼山地處高原,海拔較高,日照時間長,有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數據顯示,涼山常年日照數2431.4小時。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是全年日照數高值期,月平均日照數均在200小時以上,占可照時數的60%-70%左右。日輻照量大時處于日平均氣溫較低時段,日輻照量小時又處于日平均氣溫較高時段,正是有日平均氣溫與輻照量的互補作用,西昌市的太陽能光熱利用有效天數基本保持在280天以上,節能效率達77%以上。
為了能更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這一天然優勢,涼山部分縣市申報了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省級示范城市。2012年底,西昌、寧南兩個縣市成功獲批,并獲得中央補助資金2307萬元。2013年,相關項目開始實施建設。建設于涼山州城鄉規劃建設和住房保障局辦公樓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便是其中一個,且是涼山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的首個示范項目,每天發電量約為120度。
自用有余 可輸送至專用電網該電站采用多晶硅電池板吸收太陽能,并通過逆變器將其轉換為電能,完成發電過程。該項目占屋頂面積510平方米,總裝機容量達到21千瓦,工程造價24萬元。該工程已于2013年10月11日竣工,12月18日正式發電。每天發電量約為120度,年發電量預計43411度,每年可節約30000元電費。
“看,我們現在用的電就是樓頂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發的電。”在涼山州城鄉規劃建設和住房保障局勘察設計科,相關負責人高興地向記者介紹該設備的運行情況。
如果所發的電不夠供應或者有剩余,要如何處理呢?該負責人說,這無須擔心,因為辦公樓成功實現并網,安裝了專用電表,可以實時顯示發電量、用電量與發電余量。如果遇到極端天氣,發電量不足時,系統可以自動完成太陽能發電與市電的切換。如果發電在滿足日常的辦公需求后還有剩余,余電會自動輸送至專用電網,可用于售賣。這就大大地節省了國家的電力資源。
讓光電、光熱設備 成為建筑一部分 在涼山,對可再生資源利用除了太陽能光伏發電外,還有太陽能集中供熱。經申報、審核,省財政廳下達西昌市、寧南縣2012年度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省級推廣示范中央補助資金2307萬元。其應用實施方案于2013年5月通過省住建廳、省財政廳評審。目前,已完成公租房、廉租住房、學校、醫院等10余個項目、近40萬平方米的太陽能光熱一體化應用和太陽能浴室建設。
無論是州內首個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還是另外的太陽能集中供熱項目,都是未來涼山真正實現讓太陽能光電、光熱設備成為建筑的一部分目標的一個好的開始。也就是說,到時候,建筑外墻和屋頂等都是能夠吸收太陽能的電池版。
從《涼山州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專項規劃(2011-2015年)》來看,該規劃強化新建建筑節能從立項、規劃、設計、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及備案等各個環節的程序管理,將建筑節能納入專項審查。到2015年,涼山州建設太陽能光熱一體化建筑要達到100萬平方米以上,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應用占新建筑比例達到70%。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