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全省縣域經濟第二 排名雙流之后
古代始有“縣”這一概念,起于春秋。
秦統一中國之后,推行郡縣制,標志著中國縣制的開端。
伴隨著國家行政管理的下沉,以及新型城鎮化進程提速,縣域治理在國民經濟發展、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成為社會轉型和改革深化的關鍵點。
古人說,郡縣治,則天下安。在今天尤其是如此。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裁衛置縣,始稱西昌,屬寧遠府。至此,西昌之名沿襲至今。新中國成立后屬西康省西昌專區,1978年撤銷西昌地區建制,并入涼山彝族自治州。1980年新建西昌市,1986年撤銷西昌縣建制并入西昌市。新中國1980年新建西昌市,1986年撤銷西昌縣建制并入西昌市。
縣域經濟是構建全省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格局的底部基礎。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會議5月9日至10日在成都召開。根據四川省統計局5月9日發布的2013年縣域經濟發展相關數據,西昌市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州首府城市,竟以令人難以想象的發展速度,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的領頭羊之一,在地區生產總值(GDP)超過300億元的4個縣(市)當中,西昌市排名第二位,僅次于雙流縣而高于郫縣和簡陽市。
據今年2月底召開的西昌市“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73.5億元,同比增長12.3%,人均GDP突破5萬元;特別是關乎民生的兩大指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81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10340元,這兩項數據比上年均呈兩位數增長,增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西昌市幅員面積2655平方公里,總人口75萬。近年來,以省委“三大發展戰略”為指引,按照州委、州政府“生態立州”的戰略部署,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了符合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西昌的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努力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生態樣板。
西昌市主要領導在歸納發展路徑時,認為是生態立市戰略讓西昌走上了科學發展、加快發展之路。西昌地處內陸城市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底子薄,歷史欠賬多,發展的制約性因素較多,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扭住生態建設做文章,創新思路求突破,推動了經濟社會整體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的綠色跨越、轉型發展之路。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