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彝族舞蹈----撮泰吉
最古老的彝族舞蹈----撮泰吉
儺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字,與古代先民的生命狀態和生存方式緊密相連,是原始自然宗教信仰的產物。據史料記載,儺大約起源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到了周代,每年的季春之月的“國儺”、仲秋之月的“天子儺”和季冬之月的“大儺”,都是要舉行大型的儺祭活動。此后,經歷了若干朝代,一直在民間作為一種驅逐疫鬼、祈求風調雨順、豐收平安的重要活動,也逐漸成為帶有地方色彩的民間風俗。其形式主要是從儺祭、儺舞演變到儺戲,其主題也從驅鬼、娛神發展到娛人。直到今天,這種活動仍然殘留在一些地區一些人群的文化精神生活之中。貴州,就是“儺”文化保留最多的地方,“撮泰吉”就是其中的一種。
“撮泰吉”(或“撮襯姐”)是彝族中的一種儺戲,屬于夜郎歌舞系列的一種。主要流傳于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縣板底鄉一帶。在當地彝語中,“撮”意思是人或鬼,“泰”意為變化,“吉”意思是玩耍、游戲。所以,又稱為“變人戲”。是祖先(神鬼)變化為人出來活動的游戲。它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有專家認為,它較好地保留了儺戲“初級階段”的形態,更具有“活化石”的意義。
在當地,“撮泰吉”是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舉行,意在驅災除邪,迎吉祥,祈豐收。每到此時,不管是到一村一寨、或是一家一戶演出,都是燈籠火把,火炮齊鳴,鑼鼓喧天,非常熱鬧。有的地方還會組織舞龍隊尾隨其后,助興助威。“撮泰吉”戲,由“祭祀”、“變人戲”、“喜慶”、“掃寨除火星”四個部分組成。表演者有的扮耕牛、耍獅子,有的敲鑼鼓、扛燈籠;有6個主要人物:2000歲的“惹嘎補”(意為山神老人),是自然智慧的化身;1700歲的“阿布摩”(意為老爺爺)和1500歲的“阿達摩”(意為老婆婆)是一對彝族老人,他們的孩子“阿安”(意為小娃娃);還有1200歲的“馬洪摩”(意為苗族老人)和1000歲的“嘿布”(意為漢族老人)。“惹嘎補”不戴面具,但他的化妝十分奇特怪異卻頗有寓意:頭上插兩只包谷棒子象征蒼老,用麻絲細繩和麥草做胡須象征長壽,用兩只雞蛋殼做眼鏡象征透過混沌看清世界滄桑變化;其余五人都戴黑色面具,面具造型原始古樸,用白粉勾畫出面部的波浪紋飾。他們象征椎髻的的錐形頭飾,象征裸體的交叉纏身白布,手持木棍,半蹲的羅圈腿,搖搖晃晃的行走姿勢,奇特的吸氣發音,怪腔怪調的呼喊,“嗷嗷”“嗚嗚”的猿猴叫聲……。“變人戲”直接鋪陳人類生產、繁衍的過程,直觀地反映出先民對生存競爭與種族延續至關重要的樸素自然觀。這些都會讓人想像到人類進化、野性未泯的遠古,想起人們生存、繁衍、生產的種種艱難。
“惹嘎補”在領誦“祝詞”中唱道:彝家起源巖頭上,年收兩季谷,地名叫谷仇。就在谷仇那個地方,邊收谷子邊播種,五谷長得手膀一樣粗,一顆夠做一頓飯,半顆夠做一頓晌午。就在谷仇那個地方,五谷落一支,落在阿玉斗米(今東川),……五谷落一支,落在兒地猴(今威寧草海)……。五谷落一支,落在那樓走谷(今威寧鹽倉)……表演者以祖先神的身份,用對話和舞蹈的形式,用“五谷分枝”的隱喻,再現彝族先民遷徙、農耕和繁衍的歷史演變過程。有趣的是,“惹嘎補”所敘述的遷徙路線,與彝族畢摩的《指路經》(一種為亡魂指引回歸祖地的經文)中的說法基本是一致的。其蘊含的民族民間文化魅力,使不少中外民俗學家頗感興趣,并成為當地十分引人注目的、獨特的旅游文化景觀。源于新浪博客
“撮泰吉”(或“撮襯姐”)是彝族中的一種儺戲,屬于夜郎歌舞系列的一種。主要流傳于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縣板底鄉一帶。在當地彝語中,“撮”意思是人或鬼,“泰”意為變化,“吉”意思是玩耍、游戲。所以,又稱為“變人戲”。是祖先(神鬼)變化為人出來活動的游戲。它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有專家認為,它較好地保留了儺戲“初級階段”的形態,更具有“活化石”的意義。
在當地,“撮泰吉”是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舉行,意在驅災除邪,迎吉祥,祈豐收。每到此時,不管是到一村一寨、或是一家一戶演出,都是燈籠火把,火炮齊鳴,鑼鼓喧天,非常熱鬧。有的地方還會組織舞龍隊尾隨其后,助興助威。“撮泰吉”戲,由“祭祀”、“變人戲”、“喜慶”、“掃寨除火星”四個部分組成。表演者有的扮耕牛、耍獅子,有的敲鑼鼓、扛燈籠;有6個主要人物:2000歲的“惹嘎補”(意為山神老人),是自然智慧的化身;1700歲的“阿布摩”(意為老爺爺)和1500歲的“阿達摩”(意為老婆婆)是一對彝族老人,他們的孩子“阿安”(意為小娃娃);還有1200歲的“馬洪摩”(意為苗族老人)和1000歲的“嘿布”(意為漢族老人)。“惹嘎補”不戴面具,但他的化妝十分奇特怪異卻頗有寓意:頭上插兩只包谷棒子象征蒼老,用麻絲細繩和麥草做胡須象征長壽,用兩只雞蛋殼做眼鏡象征透過混沌看清世界滄桑變化;其余五人都戴黑色面具,面具造型原始古樸,用白粉勾畫出面部的波浪紋飾。他們象征椎髻的的錐形頭飾,象征裸體的交叉纏身白布,手持木棍,半蹲的羅圈腿,搖搖晃晃的行走姿勢,奇特的吸氣發音,怪腔怪調的呼喊,“嗷嗷”“嗚嗚”的猿猴叫聲……。“變人戲”直接鋪陳人類生產、繁衍的過程,直觀地反映出先民對生存競爭與種族延續至關重要的樸素自然觀。這些都會讓人想像到人類進化、野性未泯的遠古,想起人們生存、繁衍、生產的種種艱難。
“惹嘎補”在領誦“祝詞”中唱道:彝家起源巖頭上,年收兩季谷,地名叫谷仇。就在谷仇那個地方,邊收谷子邊播種,五谷長得手膀一樣粗,一顆夠做一頓飯,半顆夠做一頓晌午。就在谷仇那個地方,五谷落一支,落在阿玉斗米(今東川),……五谷落一支,落在兒地猴(今威寧草海)……。五谷落一支,落在那樓走谷(今威寧鹽倉)……表演者以祖先神的身份,用對話和舞蹈的形式,用“五谷分枝”的隱喻,再現彝族先民遷徙、農耕和繁衍的歷史演變過程。有趣的是,“惹嘎補”所敘述的遷徙路線,與彝族畢摩的《指路經》(一種為亡魂指引回歸祖地的經文)中的說法基本是一致的。其蘊含的民族民間文化魅力,使不少中外民俗學家頗感興趣,并成為當地十分引人注目的、獨特的旅游文化景觀。源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