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四代守護無名烈士墓80載
祖孫四代守護無名烈士墓80載
4月1日,在巴中市通江縣瓦室鎮嘯口村紅軍烈士墓群中,68歲的村民聶正遠與妻子、兒子、孫子、孫女逐座維護紅軍烈士墓。聶正遠是通江縣瓦室鎮義務負責管理嘯口村紅軍烈士墓的志愿者。從3月開始,聶正遠和家人已壘墳2000多座,趕在清明節前把3000座無名烈士墓壘完。
通江縣瓦室鎮嘯口村、沙溪鎮王坪村等地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大后方,1933年至1934年反“六路”圍攻和萬源保衛戰爆發。1934年2月,川陜省工農總醫院遷至瓦室鎮嘯口村,收治前線傷病員,因缺醫少糧,3000多名紅四方面軍將士長眠在嘯口村。1934年10月,聶正遠的父親聶友奎便義務看護紅軍烈士墓。1982年5月,義務守候了48年紅軍烈士墓的聶永奎走到了人生盡頭。臨終前,聶友奎拉著兒子聶正遠的手說:“紅軍是窮人的恩人,我們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好好守護他們的英靈,不然就對不起這些烈士!”從小就與父親一起守護紅軍墓的聶正遠含淚接過父親的班。到今年祖孫四代整整守護80載。每年清明、春節前夕,聶正遠都要帶上兒孫給紅軍烈士掃墓、提土壘墳、擦拭無名烈士紀念碑、緬懷先烈。他幾乎每天都要到紅軍墓轉一圈,閑暇時,他就給兒孫、周圍的學生、鄰居講述紅軍幫助窮人的故事,教唱紅軍歌。源于新浪博客
通江縣瓦室鎮嘯口村、沙溪鎮王坪村等地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大后方,1933年至1934年反“六路”圍攻和萬源保衛戰爆發。1934年2月,川陜省工農總醫院遷至瓦室鎮嘯口村,收治前線傷病員,因缺醫少糧,3000多名紅四方面軍將士長眠在嘯口村。1934年10月,聶正遠的父親聶友奎便義務看護紅軍烈士墓。1982年5月,義務守候了48年紅軍烈士墓的聶永奎走到了人生盡頭。臨終前,聶友奎拉著兒子聶正遠的手說:“紅軍是窮人的恩人,我們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好好守護他們的英靈,不然就對不起這些烈士!”從小就與父親一起守護紅軍墓的聶正遠含淚接過父親的班。到今年祖孫四代整整守護80載。每年清明、春節前夕,聶正遠都要帶上兒孫給紅軍烈士掃墓、提土壘墳、擦拭無名烈士紀念碑、緬懷先烈。他幾乎每天都要到紅軍墓轉一圈,閑暇時,他就給兒孫、周圍的學生、鄰居講述紅軍幫助窮人的故事,教唱紅軍歌。源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