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號”戰略布局攀西
“小元素”的大作為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范圍廣闊,試驗區內,釩鈦磁鐵礦、稀土等資源儲量巨大,綜合利用價值極高,是我國重要的釩鈦、稀土產業基地和鐵礦石資源保障基地。據統計,中國釩鈦資源儲量分別占世界總儲量的21%與37%,其中,攀枝花擁有全國93%的鈦和63%的釩,分別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
釩鈦是稀缺的軍工材料,國際上將鈦材占金屬材料的比重作為衡量軍用飛機性能的重要標志,釩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航空、航天、激光防護、核反應堆、超硬材料等高科技領域。據最新資源潛力評價,攀枝花市釩鈦磁鐵礦儲量將超過200億噸。有業內人士分析,加快釩鈦戰略資源創新開發利用,將攀西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對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長江上游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維護國家國防和經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此外,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批準的國家釩鈦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于2013年2月正式成立。這為我國釩鈦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檢測支撐和標準支撐。目前,國家釩鈦質檢中心可對23個釩鈦制品的304個項目(參數)進行檢測、檢驗,涵蓋釩鈦制品的全部重要產品和參數,關鍵項目參數均可按國際、國外先進標準實施檢驗。
同樣作為攀西戰略資源的稀土,素有"工業黃金"之稱,主要分布在涼山州的冕寧、德昌等地,其冶煉提純難度較大,被廣泛應用于軍事、冶金、石油化工等方面。
目前,涼山州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REO)資源儲量為278萬噸,居全省第一位、全國第二位,涼山州圍繞稀土產業,主要形成了年采選稀土原礦330萬噸,年冶煉分離稀土氧化物31500噸/年,年產高精度拋光粉4000噸、汝鐵硼薄片4000噸、稀土金屬2000噸及儲氫電池1億安時的生產能力。
涼山州發改委副主任成武毅此前在接受包括《中華工商時報》采訪時表示,涼山州正籌建涼山稀土產業技術研究院,形成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的發展格局,"籌建事宜馬上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在攀西戰略資源中,碲鉍元素不容忽視,被稱為僅次于大熊貓的"第二國寶"。據了解,迄今為止世界上有報道的唯一碲獨立原生礦床正潛藏于廣袤的攀西地區。
碲鉍資源廣泛運用于高速鋼、石油化工催化劑等傳統領域及太陽能電池等尖端科技,據行業專家預測,2020年全球相關行業總需求量約1600噸。碲鉍資源供不應求問題日益突出,工業碲的市場價格也隨之從2003年的28萬元人民幣/噸,漲至目前的160萬-200萬元人民幣/噸。
資源創新開發升級在幅員遼闊的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發展版圖中,四川石棉工業園區享有"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的美譽。據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羊本軍介紹,該園區主導產業為冶金、精細化工、新材料,進駐企業40戶。據了解,園區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2%以上,其中,黃磷尾氣綜合利用、電鋅廢渣綜合回收利用等生產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根據規劃,園區將力爭到2020年,實現產值達200億元以上,建成四川特色載能基地、新材料基地和稀貴金屬加工基地。
作為四川省內最大的黃磷及下游產品生產企業,四川藍海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便"棲居"于此。"我敢說我們現在是全國這一行業內唯一一家滿負荷生產的企業。"被問及公司生產經營狀況時,四川藍海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周波的話語擲地有聲。實際上,公司亮眼的數據報表也為周波頗顯"得意"的字句逐一佐證。截止到2013年,該公司累計實現產值12億元,上繳稅金6700萬元,出口創匯200萬美元。
作為四川省創新型企業,藍海化工與四川大學合作建立磷化工產品研發中心,加快延伸產業鏈,發展磷化工系列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形成多品種、多功能、多規格的系列化產品體系,與此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帶動和協作企業的聯動,推動資源要素的整合,局部實現了企業"線"上的中循環,以尾氣為例,原本生產黃磷的尾氣"搖身一變",成了用于氧化鈣生產的燃料,而生產黃磷的水渣則成了生產新材料的原料。
周波表示,僅尾氣在循環中每年將節約標煤2.8萬噸,在減少了原煤采購的同時,也降低了環境污染。根據長遠規劃,公司力爭至2020年努力打造為中國最大的磷酸鹽產業基地。
由鋼鐵而興起的攀枝花市,正處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的腹地。
"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攀枝花作為資源型城市受沖擊巨大。"攀枝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于會文坦誠,攀枝花將借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設立及5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的契機"借勢發力",拉長產業鏈,實現轉型升級。
面對著鋼鐵市場的一片"哀鴻",攀鋼選擇"曲線救廠",得益于攀西地區儲量豐富的釩鈦磁鐵礦,攀鋼加大了科技攻關,先后開發出普通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釩氮合金生產等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技術成果,將"呆礦"變成經濟資源,開創釩鈦磁鐵礦中鈦資源回收利用的先河。
此外,攀鋼集團海綿鈦生產線還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可以用鈣鎂含量高的攀西鈦資源為原料,實現了攀西鈦資源在高端鈦產品中應用的突破。
“成長”之困伴隨著此前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的設立,覆蓋于攀西地區的戰略資源讓當地政府及企業躍躍欲試,然而,試驗區創新開發的跫音仍待叩響。
新規劃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四川漢源工業園區,按照"一區兩園"的產業布局,已初步形成以食品工業為主的甘溪壩工業園和以有色金屬冶煉、焙燒、化工、電解合金回收綜合利用為主的萬里工業園,園區入駐企業31家。
據四川漢源錳業有限責任公司工會主席劉霞介紹,公司通過技術改造大大提高了廢渣利用率,"與以往相比,現在生產一噸鐵合金可節約300多元。"然而,鐵合金屬于高耗能產業,一般認為,生產1噸鐵合金綜合耗電8200度左右,在劉霞眼里,高昂的電力成本和地處深山的物流劣勢,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公司的運營水平。
劉霞表示,萎靡的市場環境催生企業求變求新,下一步公司將在現有基礎上改進生產工藝,生產高硅,她希望政府能在電力供應上給予更多支持。
作為漢源縣"近鄰"的石棉縣,規劃為"一園兩區"的四川石棉工業園區總面積達13.74平方公里,通過政策、服務等支撐有效促進了園區集聚集群集約發展。然而在羊本軍看來,未來園區面臨大產業的承接轉移,資金上將存在很大缺口。
羊本軍表示,基于園區的特殊地理位置,物流、交通等問題亟待解決,"目前貨物對外運輸距離太遠,附近的甘洛火車站吞吐量又相對較小。"羊本軍認為,園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吸引人才聚集尤為重要,只有充分改善園區的軟、硬環境才能"引的進、留得住人才。"據攀鋼內部人士表示,目前,攀西釩鈦磁鐵礦綜合開發利用再次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時期,受制于資源稟賦等客觀因素,鈦資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仍然較低。
該人士透露,目前,攀西鈦資源還主要作為硫酸法鈦白的原料,作為高附加值鈦制品原料應用的相關研究尚在進行,制約我國高端鈦產業發展的瓶頸技術尚未根本解決。無獨有偶的是,當前碲鉍礦的開發利用同樣面臨困局。
目前,我國對碲鉍礦仍處于"研究性開發"階段,國內眾多科研機構在研究稀散碲系列金屬晶體生長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卻遠遠落后國外的前沿水平。專家表示,稀散碲系列金屬晶體材料生長出來的合格晶體被科學合理的制造成性能優良的各種高技術半導體器件是建設"中國碲谷"的產業鏈目標。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