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東科技興農鋪就小康路
近年來,會東縣委、縣政府真正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打造一支強大的科技隊伍,落實一流服務措施,以科技作保障,促進了產業、品牌和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全省烤煙生產第一大縣”、“華山松第一大縣”、“糧食生產第一大縣”、“生豬調出大縣”以及一個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一串串響當當的名稱,一個個沉甸甸的榮譽、一個個強大的產業背后是科技強有力的支撐。
專家下田做“保姆”
服務群眾零距離“科技人員對我們的服務真是沒得說頭,就跟保姆帶娃娃一樣,從整地、育種到采收、烘烤、交煙每個環節都在場,就連噴灑農藥這種小事也會上門指導。”會東縣淌塘鎮白龍村3社的王大彩告訴記者,正是有了煙技人員的“一條龍”服務,村民們種植煙葉順風順水,截至目前,他家種煙收入已達57萬元。
3月以來,會東縣農口部門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深入開展“他們的生存,我們的思考”和“專家下田,工作互動”主題實踐活動,推進農業技術人員“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機制和“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把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和配套良種、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機的推廣作為為民服務的風向標,大力推行輪作、間(套)作等先進栽培模式,建設“千斤糧萬元錢”糧經復合產業基地,切實解決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淌塘鎮白龍村2社的高三說,近年來白龍村村民已經習慣了一個現象,只要新購置的微耕機剛一進村,技術人員就跟到田間地頭、農戶家中向大伙兒講解傳授農具組裝、安全作業、田間轉移、機具保養、故障排除等技能技巧。
在“專家下田”活動中,全縣4523名科技工作者們“因材”紛紛趕赴全縣47個鄉鎮為群眾送技術、送政策、送信息。
送到田間地塊、村壩院落的是致富經,鼓起來的是老百姓的錢袋子。2014年,淌塘區域種煙10800畝,產煙256萬斤,煙農總收入5208.23萬元,種煙人均收入達到8930元。而35.15元/公斤的均價在全省乃至全國名列前茅(淌塘鎮35.63元,全國第一)。
“造血”培訓促蛻變生財有道奔小康“益農養殖場能夠做大做強,全靠縣上組織的農業科技培訓……”會東縣“益農兔業”合作社理事長、涼山SYLB成功創業典型羅鴻昌介紹他的創業之路。
羅鴻昌初中畢業后,學金銀首飾加工當過“小銀匠”,學駕駛跑過運輸,也在昆明、廣州、成都等大都市打過12年工。2012年8月,羅鴻昌回老家卻“意外”參加了縣上組織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
正是這次培訓,他發現農村養殖很有前景。次年10月,便投資30余萬元在老家姜州鎮彎德村2社建成占地4畝的家兔養殖基地“益農兔業”養殖場。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益農養殖場”已成為目前涼山州規模最大、標準和科技化水平最高的家兔養殖場,成品兔發展到20000余只,暢銷于會理、會東、西昌、巧家、攀枝花等地。
養殖場的規模在壯大,羅鴻昌的事業在擴張。2013年8月,羅鴻昌在會東縣城開了他的第一家“烤兔城”。自家養的兔,自己加工,他的烤兔色香味濃,每天晚上吸引著大批的“好吃嘴”。
像羅鴻昌這樣利用“造血”式培訓,成功走上小康路的返鄉農民工比比皆是。近年來,會東縣在科技惠民上大做文章,充分發揮農廣校和科教站的職能優勢,以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重點以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辦人以及農機手等培訓為抓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農業服務人員和農村社會管理人員。年培訓新型農民400余人次、農村實用人才2萬余人次、“綠色證書”培訓400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戶900余戶。
科技投入成常態產業基地放異彩“建立科技投入穩定的增長效機制,推進會東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全縣科普工作會上,會東發出科技引領社會發展最強音。近年來,會東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不斷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有力地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
到2013年,科技投入1517萬元,占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1%以上,科普經費投入32萬元,人均投入達0.8元以上,全縣農業實用技術覆蓋率達95.5%,主要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8%以上。
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是“軟實力”,而農村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卻是“硬實力”。會東始終堅持將科技推廣和改善條件擺在同等位置,協同推進。
2013年,投資5838萬元,在鉛鋅鎮改造中低產田土5000畝、在嘎吉鄉、小壩鄉土地整理1.18萬畝、在野租鄉土地開發1000畝、在馬龍鄉、姜州鎮建設高標準農田2萬畝,目前項目已通過州級驗收。
2013年,投資2300萬元,在小壩鄉、姜州鎮建設高產穩產糧田3萬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84萬畝,實現節本增效2520萬元。
魔芋示范基地、優質水稻示范基地、優質玉米示范基地、優質油菜示范基地、優質燕麥示范基地、優質馬鈴薯示范基地、蔬菜示范基地遍布全縣47個鄉鎮,成為群眾學技術、用技術、發家致富的金字招牌。
綠綠的村寨,肥肥的田,新興的產業基地換新顏。一個個產業基地里,耕作的鄉親們正用揮灑的汗珠吟唱著豐收的喜悅。
科技圓了幸福夢,科普、惠民,鋪就了會東各族群眾闊步小康的金色大道。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