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考古新發現
漢代瓦當近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楊勇博士和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趙德云博士與縣文管所專家,再次對會理北山營頂漢代遺址進行了踏勘和調查中,首次在該遺址發現了漢代瓦當,為證實漢代所置會無縣治所故址再添新證據。
漢武帝開西南夷后,在這一區域廣置郡縣,會理為其中之一。多年來,考古專家在西南地區苦苦尋找當年的郡縣故址所在,并相繼發現了一批漢代遺址,但能確認為漢代郡縣治所的卻寥寥無幾。據史料載,會理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縣,治所在今會理城北。北山營頂漢代遺址的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現已來,就一直受到考古專家的重視,并推斷其可能為漢會無縣治所故址。因為會理自秦漢已來一直是南方絲綢之路入滇的要沖,憑借它在西南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便利的交通條件,為秦漢王朝與邊疆和南亞、西亞的貿易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朝廷在此置縣,當屬恰當之選。
北山營頂漢代遺址面積8000余平方米,北、西、南三面為陡坎,西面靠山,東臨城河,是城址的理想選擇之地。過去在該遺址我們發現的板瓦、筒瓦均為粗繩紋,這是漢代建筑材料裝飾的基本特征。而這次發現的瓦當為卷云紋,直徑14.5厘米,是漢代建筑的重要構件和斷代依據。瓦當是古代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又名瓦頭,用泥土燒成,用于覆蓋屋面;當,顧名思義,頂端、頭也,遮擋、阻攔之用;主要是使屋檐免受日曬雨浸,延長建筑之壽命。俗話說“秦磚漢瓦”,作為古代建筑最基本的構件之一的瓦當,因其有著較高的藝術和考古價值而受到廣泛重視,它是研究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依據。因此,北山營頂漢代遺址瓦當的發現,說明了這是一處規格較高的漢代建筑遺址,而非普通民間建筑。漢代對于瓦當的使用也是有嚴格規定的,宮殿、官署、帝王陵墓建筑等才能使用之,所以北山營頂漢代遺址瓦當的發現進一步證明該遺址極有可能為一處漢代官署建筑遺址。也就是說該遺址瓦當發現更加證實了當初認為其有可能為漢代所置會無縣治所故址的推斷。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