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召開“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新聞發布會
5月5日,涼山州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關于“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的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涼山州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甫林主持,由涼山州委農工委主任宋福猛作新聞發布。發布會就涼山農業資源豐富多樣、涼山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速增量、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步伐加快、“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彰顯集群效應、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深入推進五個方面對涼山州創建“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品牌作了簡要介紹。5月7日上午,“大涼山”
特色農產品包裝展示活動將在月城廣場舉行。
涼山農業資源豐富多樣一是氣候類型多樣,光熱資源富集。境內最高海拔5958米,最低海拔325米,氣候類型多樣,既有垂直變化,又有水平差異。州西部氣候溫和、干燥,是發展蘋果等溫帶水果的最適區之一;南部、東部河谷地帶,屬典型的南亞熱帶氣候,≥10°C的活動積溫5328~8425°C,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是發展亞熱帶作物的最適宜區之一;西南及中部地區,年日照1700~2700小時,日照輻射強,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冬季陽光明媚,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干物質積累。
二是生物種類繁多,農產品優質高產。境內優越的溫光水資源,多日照、雨熱同季的多樣性氣候特征,滿足了多種作物生長需求。有中國南北兼有的高等植物200多種,各種生物資源6000多種,其中植物4000多種、動物1200多種、微生物類群1000多種,有“川南糧倉”、西南“基因庫”之稱,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三是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據土地資源詳查,現有耕地632.1萬畝,林業用地4988萬畝,草原、草山2716萬畝,境內山地占71%、平壩占12%、高原占17%,安寧河谷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境內耕地后備資源豐富,具有開發潛力的土地140多萬畝。
四是區位優勢顯著,后發動力強勁。涼山是川、滇、藏三省的結合部和川西南物質交流的門戶。成昆鐵路、國道108線、雅西高速公路縱貫南北,西昌青山機場已開通多條航線,交通“大會戰”的實施,涼山將形成“陸海空”的立體交通格局,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后發動力將更加強勁。
涼山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速增量近年來,各地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實施優勢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戰略的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立足市場導向、發揮比較優勢,舉綠色旗、打特色牌、走品牌路,著力打造五百億級綠色特色產業集群。
一是基本建成國家重要的戰略性優質煙葉基地。以“種植銷售世界最好煙葉”為目標,優化品種結構、培育涼山“清甜香”型煙葉風格特色、提高煙葉質量,成為中國知名煙企爭搶的優質原料。2013年,收購煙葉260.05萬擔,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市州第二、全省第一;煙葉均價達到25.74元/公斤,煙農增收5.15億元。
二是成功創建國家綠色食品標準化原料馬鈴薯基地。2013年,馬鈴薯鮮薯產量340.99萬噸、同比增長13.27%,薯農新增收入1.81億元,已成為二半山農民朋友增收的重要來源。涼山馬鈴薯種植面積已占全省的26%、產量占31%,在種薯生產、良種推廣機制、企業建基地等方面居于領先地位,馬鈴薯面積、產量、商品量、經濟效益四項指標居全省首位。
三是成功創建“中國苦蕎之都”。以世界苦蕎在中國、中國苦蕎在涼山定位,引導扶持苦蕎產業以及精深加工業發展,全州苦蕎加工企業達到34家,帶動苦蕎原料價格上漲,成為我州高山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我州正在推進苦蕎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力爭把涼山打造成為集苦蕎生產、研發、加工、檢測和市場為一體的“世界苦蕎之都”。
四是成功創建“中國繭絲之都”。全州已建成年產繭20萬擔以上的縣1個,10萬擔以上的1個、5~10萬擔的1個、1~5萬擔的縣4個,產繭上千擔的基地鄉鎮55個、重點村91個。2013年,產繭49.09萬擔,10年蟬聯全省第一,占全省產繭總量的30%以上。
五是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的花卉基地。以“種植銷售世界最好的花”為目標,深入推進花卉國際合作,引進花卉產業化經營企業,2013年銷售鮮切花3200萬枝,全州花卉種植面積達到2萬多畝。
六是建設全國優質高原水果基地。“大涼山”會理石榴、“大涼山”鹽源蘋果、“大涼山”雷波肚臍馳名國內,全州水果產量102.9萬噸,特色水果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七是建設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產基地。加快瘦肉型生豬、肉牛、山羊、綿羊、乳品、生態肉雞、肉鴨“七大畜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2013年,全州肉、蛋、奶產量44.54萬噸、2.63萬噸和4.39萬噸,生豬出欄489.7萬頭、牛27.79萬頭、羊280.29萬只。畜牧業產值完成144.2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近45%。
八是建設四川重要的特色農產品輸出基地。全州優質水稻產量達到54萬多噸,全州蔬菜產量達到243萬噸,核桃產量達到3萬多噸,青紅花椒達到1萬噸,油橄欖達到1000噸,特色水產品產量達到2.3萬噸。優質豐富的特色農產品,使涼山成為成都的“菜籃子”之一。
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步伐加快引進與培育并重,著力打造農業產業化行業“排頭兵”,切實增強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能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一是培育企業“強”帶動。圍繞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積極引進、扶持、培育、創辦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重組整合為動力、產學研為平臺、基地建設為支撐、倉儲物流和直供直銷為手段,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實現涼山優質特色農產品本地生產、本地加工轉化,拉長加寬產業鏈。2013年,縣市、州、省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41家、實現銷售收入187.9億元、利潤26.6億元、稅金34.7億元,出口創匯5987萬美元,帶動農戶110萬戶次,帶動農戶戶均增收1200元以上,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4500多人。
二是發展專合組織“聚”村民。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引導鼓勵農村能人、大戶發起組建各種農民合作組織,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萬人幫扶行動”,落實省級示范專合組織幫扶措施,啟動州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截止2013年,全州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到2570個,創建省級示范農民合作組織16個。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分別發展到1259個、61590個,納入培育對象的家庭農場4208個。
三是加大支持“添”動力。出臺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發展。連續三年每年爭取省級示范農民合作組織建設項目7個,為10個州級示范農民合作組織落實建設資金50萬元,三年累計為27家龍頭企業貸款貼息437.29萬元。
“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彰顯集群效應認真落實州委、州政府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的部署,堅持走品牌經濟的發展路子,把著力培育“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品牌作為轉方式、調結構、提升農業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抓手,構建“行政推動、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區域農業品牌建倉機制,把2010年確定為“品牌建設年”、2012年為“深化品牌建設年”,一年一個重點、一年一個突破。截止目前,全州已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個,中國馳名商標7件,省名牌產品14件,省著名商標16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3個。
一是健全機制“推”。成立創建“大涼山”農產品品牌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重獎政策,對首次創建中國馳名商標、四川省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經營主體,分別一次性獎勵100萬元、20萬元、15萬元和5萬元,已兌現2012年以前創牌305萬元,正積極請求州政府兌現獎勵2012一2013年的創牌主體。組建涼山苦蕎協會、涼山苦蕎加工業協會、涼山花卉協會,大力營造特色產業品牌創建的良好氛圍。
二是統一包裝“靚”。深入一線推、現場跟進督,做到“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包裝、標識、規范字體和廣告宣傳用詞用語“四統一”。全州統一“大涼山”新包裝的特色農產品達1116個,形成“大涼山”特色農產品視覺、聽覺上的強大沖擊力。5月7日,我們將在西昌月城廣場舉辦“農行杯”“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包裝集中展示活動,歡迎在座的各位朋友采訪報道。
三是規范經營“管”。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制定特色產業地方標準6個、修訂完善農產品加工地方標準20個。出臺農產品市場準入辦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督。
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深入推進深入實施全面開發開放戰略,巧借外力、借梯登高,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著力提高農產品商品率。
一是跑“部”進省爭取支持。通過幾年努力,國家煙草專賣局支持“國家煙葉科技開發中心”落地西昌建設,11個“大涼山”煙葉品種搭乘“神八”遨游大空、“太空育種”有序實施。與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農科院推進廳州、院州合作,深化成—涼、“川、滇、黔”12市州區域合作。
二是走出“山”門搭建平臺。與津巴布韋、荷蘭分別開展煙葉、花卉生產技術合作。深化與泰國正大集團合作,發展生豬養殖、飼料加工、葡萄酒等產業。與丹麥嘉士伯公司推進啤酒產業合作。
三是以節“搭”臺拓展市場。借力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食品博覽會、西部國際博覽會等,專辟“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展示展臺。成功舉辦“2011大涼山優質特色農產品成都展銷周”、“2012大涼山苦蕎產品成都展銷周”。巧借第14屆西博會四川農博會平臺,組團展示展銷“大涼山”優質特色農產品,發布推介89個農業產業引資項目,引資額198.2億,位列市州第二位,集中簽約農業合作項目4.8億元。參展單位現場簽約金額19075萬元,達成意向性協議54194萬元,現場銷售收入達1590.5萬元,創我州參加的各類農博會、農展會之最。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