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雞公車
一個木輪,兩支扶手,一節套肩的繩索。
支撐起漫長的歲月,載動著沉重的生活。
雞公車不知是其獨輪像雞公站立還是因為行使起來“咕咕”的響聲像雞叫而得名,總是,那種獨輪的手推車叫雞公車。“雞公車”因系獨輪著地,所以無論平原山地,小道皆可暢行無阻,是一種勝過人力擔挑和畜力馱載的既經濟又實用的交通運輸工具,是人類交通史上一項重要發明。據當代日本學者在研究自行車發展史時,認為“雞公車”是自行車的始祖。
據說雞公車的歷史悠久。
在漢代,四川民間便出現了“雞公車”,系用硬木制造,長4尺,車架安設在獨輪兩側,由一人掌扶兩個車把推行,有時也可前拉后推,載人載物均可。車子雖小巧,載重量卻可達二三百公斤。“雞公車”的第二次變革是在宋代,變一人推動為前后兩人把架、兩旁兩人扶拐,前用驢拉,稱“串車”。第三次變革是在明代,在“串車”的基礎上加拱形席作頂,用來拉客,稱為“雙繾獨輪車”。第四次變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風帆,巧妙地利用風力。“雞公車”后來跨江越淮,傳到中原大地。在解放戰爭時期尤其是淮海大戰中,“雞公車”將糧草、輜重運往前線,立下了曠世奇功。雞公車,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分布,只不過北方稱為獨輪車而已。
四川雞公車之多,尤以川西為盛。大邑地主莊園的收租院,當年農民向劉文彩交租谷就是用雞公車推的。過去,成都市民所需的糧食、用品多靠雞公車運輸。清代末年,各路雞公車云集成都,車輪損壞街石,引起市民和車夫發生矛盾,后來在街中心修建石槽,專供雞公車行走,才解決了這個矛盾。到民國初期,廣漢縣幾乎家家都有雞公車,有的還多達二三輛。到1956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四川仍有雞公車50多萬輛。現在由于交通條件的改善,成都平原等地已經很少看見,但是在我們涼山,這種獨特的交通工具依然不少,已經不再是木架木輪的原始雞公車,而是鐵架膠輪帶剎車的改進了的交通工具,看來只差安裝發動機,這是由專人批量生產出來的。
關于涼山的雞公車,我曾聽一個位老人講過,解放初期,涼山地區把雞公車的制作技術從成都等地引進來,然后推廣,涼山因此有了大量的雞公車。當年知青進入涼山,也將雞公車作為他們的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他們拍了大量的照片,從這些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那時雞公車仍舊是生產隊的重要的交通工具。真正像成都壩子里用作載客之用的還是很少的。雞公車也隨時代烙上印跡,有一張圖片是一知青非常崇敬地用雞公車推著毛主席的像前進。
在涼山,由于路道的發展,農民現代交通運輸工具增多,雞公車驟減。西昌城里已經很難看見這種車,在縣城里還偶爾能見。幾年前我看見一個父親用雞公車推著兒子進入德昌縣城,雞公車的周圍有許多汽車、摩托車,雞公車顯得與城市格格不入,雞公車依然悠悠而行,父子倆快樂地瞧著縣城的風景。在農村,雞公車因為有著與其他交通工具不可取代的作用而頑強地存在著。今年春節前記者在某山村看見,因為在偏僻的地方修墳需水泥,村民居然用雞公車沿窄田埂運送。在德昌縣傈僳族山寨里,那又高又陡的山路上,人都難行的地方,卻依然有雞公車的輪印。因為山區孩子玩具少,許多孩子還將雞公車作為玩具嬉戲,大孩子推著小孩子的現象比比皆是,盡管這存在著安全隱患,但現實中卻存在著的。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