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安寧河流域探尋古遺址去
廣袤富饒的安寧河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在這里活動生息,歷史上南來北往的多種文化都曾在這里停留、碰撞和融合,最后形成了安寧河谷古代文明的特殊面貌。
為更好地發掘和發現安寧河谷古遺址的文化價值,昨(21)日,成都——涼山區域合作項目安寧河考古調查、鹽源古墓葬搶救性考古發掘田野工作在西昌正式拉開序幕,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涼山州博物館、西昌市文館所、冕寧縣文管所、德昌縣文管所等業務人員組建的20余人聯合考古隊于今天奔赴田野第一線,開展為期一個月嚴謹細致的田野考古工作,整個田野工作將在鹽源盆地和安寧河河谷兩個涼山最大的文化地理單元內展開。考古發掘工作將于2010年上半年初步結束,屆時將完成《安寧河古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集》、《鹽源古墓葬調查及搶救性發掘報告》兩個合作項目成果。
本次安寧河谷考古調查、鹽源古墓葬搶救性考古發掘田野工作是成都——涼山區域合作在文化領域的延伸。早在今年5月,涼山州博物館與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簽下了安寧河考古調查、鹽源古墓葬搶救性考古發掘兩項合作協議。協議簽訂后,雙邊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工作,現已收集了有關安寧河古遺址的資料10萬余字,有關鹽源古墓葬的資料20余萬字,并對安寧河谷的古遺址分布和鹽源古墓葬的被盜和保護情況做了初步的摸底工作。
據悉,涼山的文物單位與成都的文物單位合作早已開始,但在兩市州黨委和政府領導層面上的合作還是首次,意義重大:這是在兩市州黨委、政府直接領導下的區域性文物工作合作,在涼山州的文物工作歷史上具有首創性;兩市州在文物工作上的合作為涼山文物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指出了一條新路子,為涼山文物單位與其他地區的文物單位開展合作提供了良好模式;這次合作的雙方通過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優勢互補,相互學習,促進雙方工作的開展與進步;涼山文物工作的業務人員會在這次合作中得到培訓,提高了涼山州文物單位職工的整體業務水平。
州博物館館長劉弘在啟動儀式上表示,在西南山地的眾多文化地理單元中,安寧河谷具有典型意義,將安寧河谷的古代文化遺存作為一個整體對象來系統研究,對于尋找我國西南山地古代文明的發展模式與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