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民居
遠遠地,就看見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彝寨,那一座座古樸的民居很有一番詩情畫意,這是千年彝寨的古老民居建筑風貌特征。望著這道古老的彝寨民居建筑,我的腳步快速地向寨子里趕去,這就是我的家鄉滇中武定阿拉彝寨。走進家鄉彝寨里,仿佛就走進了一個古老民居建筑的樂園里,那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彝家民居建筑,讓我真真切切地品賞到了家鄉彝人建筑民居的藝術風采,讓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家鄉彝人民居建筑的聰明智慧。
家鄉彝人是支勤勞勇敢而聰明智慧的古老民族之一。祖祖輩輩的家鄉彝人,在千百年來默默地與大自然頑強拼搏和抗爭中,也創造了燦爛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彝家民居建筑文化,是家鄉彝人長期勞動創造的結果,是凝聚著一代又一代家鄉彝人先輩們的聰明智慧,經過無數代家鄉彝人先輩們的不斷創造和完善,而形成了今天家鄉彝家民居建筑文化的獨特風采,是家鄉彝人對民居建筑文化聰明智慧的一道文化縮影。
祖祖輩輩的家鄉彝人依山而居,世世代代的家鄉彝人獨居在大山搖籃里,所以家鄉彝人子孫們的民居,都以大瓦房為主旋律;所以家家戶戶的房屋,都一律坐東朝西。幾乎都是一戶為一道庭院,建造的房屋結構是由正房、耳房、面房、大門、庭院組成。家鄉彝人在建造民居中,以建造正房為大,其它建筑都跟隨正房而造,正房的建筑特色一律坐東朝西,禁忌坐西朝東的建筑風格,每座正房都由三間房屋結構組成,火塘都必須建造在中間房屋里,家鄉彝人稱作為正堂屋;每間房子進深的三分之一留為廈坎,把正堂屋和其它兩間正房安置門坎以外的稱為廈坎,廈坎是供人們在勞動之余坐著休閑的公共場所之一。
當正房落成之后,建造大門也十分講究風水,大門開朝南北方向由自家的地形而定,大門建筑以一間正房一樣大的面積為空間,立門柱架,門架頭蓋瓦片,大門內可以讓騾馬馱運五谷雜糧進出。與大門相應的一邊建耳房,耳房只能建蓋二間樓房,與正房建筑一樣立柱架,建蓋瓦片,但耳房的柱架禁忌高過正房,所以建蓋耳房時非常講究,做到耳房建蓋的高度與正房樓層一樣高為佳,耳房樓上供人居住,樓下一間支一盤古樸的石磨,另一間擺設農具,耳房樓口留有走廊,用一把小樓梯搭起供人上下樓口,耳房走廊邊的隔墻用木板裝成,走廊邊修筑護欄,而墻體都為雕龍畫鳳的木板墻窗組成,樓道里供年輕姑娘們繡花之用,家鄉彝人稱之為繡花樓。
耳房落成后,再建造面房,面房的坐落與正房相反,一律靠西朝東,每棟面房只能建造三間樓房,而面房的高度禁忌高過耳房,所以建蓋面房時,根據地形而建。面房的樓下關牛馬豬羊,樓上住人或堆放干飼料。待三房一大門落成后,又開始修建庭院,庭院與耳房樓的一層一樣高,形成南北方向延伸的長方體形狀,院內都用青石板鋪筑而成,可供曬糧和娶親嫁女時吃飯的公共場所。而在面房前還另建一個小院子,用拳頭大小的石頭鋪筑而成,院內時常鋪墊一些干草,供牛馬豬曬太陽的地方,形成了人畜分居的大小兩道庭院,這樣既衛生又美觀。因家鄉彝人世代不變的民居都建在坡度上,所建的正房、耳房、面房、庭院都形成了梯字形狀,所以上正房和廈坎時,必須爬石階梯而上,坐在廈坎上可以觀賞彝家民居的建筑文化風情畫。
走進家鄉彝寨里,望見一棟棟風格獨特的房屋建筑群時,就可以看得出一家人在寨子里的生活水平。因此,而今生活逐漸富裕起來的家鄉彝家人,把建造房屋列為特等大事,昔日那些低矮的房屋早已在山寨里消失,而替代的是一棟棟整潔漂亮的彝家民居展現在眼前。雖然家鄉彝人的民居建筑文化不斷變化,但所建造的房屋依然保留著三房一門二庭院的古老建筑文化風姿,這是家鄉彝人千年不變的一道古老建筑文化風采。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