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概況
彝族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萬人,總人口位居壯、滿、回、苗、維吾爾、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貴高原和康藏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高山河谷間生產勞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廣袤豐饒的土地江川養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遠的歷史和樸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 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后,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有6種方言;彝族還有自己的歷法;彝族音樂富有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頗富民族特色。彝族喜歡飲酒,席地而坐,圍成一圈,遞傳酒杯,依次飲用,彝家歷來好客,勸酒一片真誠。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區,最隆重的節日是火把節,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到夜晚,人們點上火把,火把行列從村頭照到田野,人們圍著熊熊燃燒的 火堆,盡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彌勒、宜良的“阿細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紅河 的“羅作舞”,涼山的“朵洛荷”等歡快的集體舞在這 天都會大展風采。
彝族的節日很多,楚雄州大姚縣曇華山一帶的“插 花節”別具一格。人們把絢麗的馬櫻花戴在頭上,插在門前,表達對抗暴除惡英雄咪依魯的贊美。在馬櫻花盛開的時節,當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腳,盡情歡樂,慶祝幸福的新生活。
彝族地區地形氣候復雜多樣。經過社會生產的長期發展,彝族地區現有三種經濟文化類型:四川、云南大小涼山地區屬雜谷栽培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云南中心壩區及南部彝區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貴州部分彝區及涼山部分彝區具有豐富的水草資源,他們除從事一定的農作物栽培外,還從事畜牧業生產,屬畜混合農業經濟文化類型。
隨著經濟的發展,彝族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日新月異。經濟較發達地區,彝族人正在改革大潮中勤勞致富,奔小康。逐漸告別往日落后的耕作方式,科技化搞生產,開拓其他經濟產業。在許多地方,彩電,農用汽車拖拉機已經走入彝家。
彝族人的生活富裕起來,彝鄉變了,但只要你到彝族村寨走一走,你還會發現,彝族人特有的樸素和熱情還在,在彝族人看來,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根龍脈,彝族人樸素的倫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