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八部彝文古籍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彝文古籍近日,經全國古籍評審工作委員會及專家評審通過,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申報的8部彝文古籍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單。
入選名單的8部彝文古籍分別是:清乾隆年間《賄賂經》抄本;清嘉慶七年《指路經》抄本;清道光十年《指路經》抄本;清道光十八年《簽書》抄本;清同治二年《彝族六祖源流》抄本;清光緒十六年《獻水經》抄本;清光緒二十八年《獻牲\x{2022}合靈\x{2022}本命方經》抄本;清光緒二十九年《獻酒獻茶經》抄本。其中《彝族六祖源流》為彝族歷史經,講述了六祖遷移的歷史和萬物的誕生,反映了彝族宇宙觀和唯物史觀;《獻牲\x{2022}合靈\x{2022}本命方經》一書有獻牲、合靈、本命方三個內容,體現了當地文化傳承的延續性,書的封面是用土布做成,這對研究清代的物質文化很有幫助;《簽書》一書為道光十八年撰寫,本色綿紙,線裝,有朱底色句讀,一頁兩卦,每卦一彩圖。具有重要的歷史背景及圖畫資料價值。
據了解,截至2010年4月7日,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共收到第三批來自全國各地407家單位和7位個人的12228部古籍材料,經初步整理,送交專家評審的為10945部。在各收藏單位申報的基礎上,經反復審議、遴選、論證,文化部初步確定3005部珍貴古籍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38家單位入選第三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彝族擁有載體多樣、卷帙浩繁、內容豐富的彝文典籍,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外收藏的彝文典籍在萬冊以上,迄今仍有無法計數的彝文典籍散落在彝族民間。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是楚雄州和云南省重要的彝文典籍收藏單位,至今已收集了近1000冊彝文典籍,并成立專門研究科室,致力于彝文典籍的收集、編目、裝裱、翻譯、整理、歸檔、珍藏工作等搶救、發掘、研究工作。最近幾年來,彝族文化研究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對全院的彝文典籍重新進行查閱、分類、拍照和建檔,為全州乃至全省彝文典籍的收集、整理、編目、數據庫建設等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別是為了搶救處于瀕危狀態的彝文典籍,從2005年開始,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抽出了15名骨干研究人員全力以赴投入到楚雄州委州政府交由全院具體實施的大型彝族文化工程任務――100卷《彝族畢摩經典譯注》的翻譯出版工作中,2008年11月22日《彝族畢摩經典譯注》前30卷在州政務中心舉行了隆重的首發式,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此次能夠一次性有8部彝文古籍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實屬不易,同時也是前期有計劃、有針對性開展彝文典籍保護所結出的碩果。在今后的彝文古籍普查工作中,彝族文化研究院將繼續按照文化部頒布的5個執行標準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制定的普查登記要求,努力做好“五個一百”工程,即編輯出版一百部《中華彝族文化研究文庫》;攝制播出一百集大型人文叢片《中國彝族》;吸納一百名國際知名的彝學專家共同打造彝學精品;制作一百期大型系列廣播電視、報紙及欄目《彝學大講壇》;做好一百卷《彝族畢摩經典譯著》的編譯工作,為彝族優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及轉化應用作出應有的貢獻。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