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海重生 西昌更美
邛海重生 西昌更美濕地完全建成后,水域面積將恢復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水平圖為邛海美景。中國環境報記者童克難 攝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是西昌城市居民生活和生態用水的重要水源,是四川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也是涼山州和西昌市的“母親湖”。
黃昏時分,漫步在邛海濕地公園里,落日的余溫淡爽宜人,迎著晚風,呼吸著清新空氣,放眼四周,兩岸柳堤齊整,處處綠地,偶有白鷺飛向水面,它們追逐、嬉戲、覓食,在青山綠水間競相爭鳴。老人、小孩、情侶悠然散步,輕顰笑語,好一幅和諧動人的邛海濕地山水畫。
然而,幾年前,邛海水體一度富營養化,邛海流域森林植被遭受破壞,農業面源污染以及旅游業的“井噴”也給邛海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與挑戰。
濕地保護:既是形象工程又是惠民工程一個城市需要靈魂,它展現的是城市豐富的內在和美麗的外表。邛海就是西昌的靈魂,城市發展的前提應是保護好邛海,而不能讓城市發展的污垢流向邛海。
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量圍海造田、填海造塘加之自然泥沙淤積,使邛海水面面積從正常蓄水位的31平方公里降至27平方公里。
而近30年來的旅游開發、網箱養魚和農家樂的無序發展,也使邛海的濕地生態功能受到嚴重破壞,邛海高原淡水湖泊的水質急劇惡化。
邛海資源的生境狀況直接關系到邛海周邊地區的生態安全,在對邛海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的同時,采取對策和措施保護邛海生態環境,是邛海地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抓住治理的有效時機,盡快開展實施邛海濕地恢復工程迫在眉睫。
涼山自治州環保局局長吉伍木牛介紹說,西昌市把邛海濕地恢復工程作為提升城市品牌、推進西昌跨越式發展的重大舉措,成立了邛海濕地恢復工程指揮部,指揮部下設規劃組、建設組、政策法規組、拆遷安置組、資金保障組,采取“5+2”、“白加黑”等超常規工作方式,確保邛海濕地恢復工程整體推進。
2002年,西昌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邛海總體規劃領導小組,委托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所完成《邛海流域環境規劃》編制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工作,完成了邛海湖濱帶恢復與建設、邛海流域森林生態建設等14個子規劃,通過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控制邛海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勢頭,恢復和改善邛海生態環境,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保護邛海水質及生態平衡為核心的生態功能保護區。
涼山州在此規劃基礎上提出濕地恢復總面積兩萬畝,聘請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上海同濟規劃設計院進行濕地專項規劃,共分6期實施。
實際上,對邛海保護的吶喊與行動,非自今日始。多年來,涼山州、西昌市和邛瀘管理局,以及各職能部門圍繞邛海的環境保護做了大量實實在在、卓有成效的工作。
采訪中,吉伍木牛告訴記者,在2004年以前,西昌沒有污水處理廠,西昌市所有的生活污水和大部分工業廢水都是未經處理直接排放,一部分進入了邛海,一部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邛海和西昌的河流水體受到嚴重污染。不但影響了西昌的城市面貌,影響了迅猛發展的旅游業,更影響了人民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
面對污染,西昌人邁開了大力整治的步伐。西昌市委、市政府堅持環保與經濟并重的政策導向,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努力優化和改善城市環境。
2006年以來,西昌市投入巨資,積極改善環境基礎設施,開展了以水源保護、工業廢水治理和邛海、三河治理為重點的碧水工程,并先后建立了邛海1萬噸污水處理廠和小廟5萬噸污水處理廠,極大提升了西昌處理污水的能力。
近年來,邛海的保護工作大力推進。尤其是近兩年來,通過邛海西岸截污管網、邛海濕地恢復一期、二期工程建設,邛海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2009年10月15日上午,備受關注的邛海保護工程“邛海西岸二、三級截污管網工程”正式啟動。邛海西岸二、三級截污工程與2006年已建設完工的9.1公里的邛海西岸截污干管工程,共同構成西昌邛海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配套工程,工程完工幾個月后,邛海水體水質得到明顯改觀。
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根據旅游部門的有關資料顯示,濕地公園開園至今,已接待游客數百萬人(次)。
而生活在此地的居民們,也樂意與這片天然氧吧親密接觸。每天約有1.5萬人在這里健身、游覽、騎車、釣魚、散步,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
邛海濕地的保護已經成為西昌市的城市名片,以邛海濕地建設為抓手,以邛海環境保護為目標,將自然生態景觀與城市建設銜接起來融為一體的發展與保護模式,得民心、順民意。
恢復一片濕地,助推一項產業,造福一方百姓任何一項行動,如果只是官方自上而下的行為,其效果終難圓滿,只有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自發支持下,才會取得成功。
值得慶幸的是,邛海濕地保護工作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究其原因,還是在開發和保護邛海濕地的過程中百姓得到了實惠。
邛海的魚是最受游人追捧的,特別是坐在湖邊,將新鮮的魚撈上來放到炭火上烤熟之后享用,別具風味。而在這一過程中,燒烤的炭火,吃剩的殘渣,用過的餐具、竹簽、塑料袋子等大量被丟棄的垃圾成為新的污染源。
同時,環海公路沿途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賓館、酒店、農家樂以及各式餐館,有數百家之多,但污水處理的設備和能力卻有極大的不同。一些較大的賓館、酒店及農家樂建成了獨立的污水處理系統,但還有相當數量的小旅館、小餐館沒有任何污水處理設施。
“因為用水方便,一些小餐館用一根長長的皮管直接把水接進廚房洗菜涮碗。這些帶著殘羹剩菜、油垢和洗潔精的污水又隨著排水溝直接流進了邛海。”吉伍木牛介紹。
除此之外,邛海周邊的網箱養殖和上世紀大面積的圍湖造田也是邛海生態環境惡化和海面面積縮減的主要原因。
幾年來,在邛海保護工作中,西昌市始終堅持以濕地建設為重點,堅持“濕地建設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濕地建設與村民居住環境改善相結合,濕地建設與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退塘還湖、退田還湖、退房還湖,恢復濕地,打造精品。
如何在保護和建設邛海濕地的同時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如何通過政府對市場的培育和引導,為景區群眾創造更多的致富門路?這是涼山州和西昌市潛心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為此,西昌市對處于景區一級保護區內風貌差、污染大、難以實施上檔升級改造的村落進行整村搬遷,為邛海減壓。
同行的導游小馬從小在邛海邊長大。“剛開始要求搬遷,大家心里都沒有底,不管是做生意的還是養魚的,我們都是靠著這片水生活,讓我們搬離這里,這不是斷了我們的財路嗎?”
小馬的想法代表了當時大多拆遷戶的顧慮。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徹底打消了村民的顧慮,有些村民甚至積極要求被拆遷。
2010年8月31日,在邛海湖畔、瀘山腳下,海濱村拆遷安置小區隆重舉行開工儀式。海濱村地處邛海瀘山景區核心地帶。受《邛海保護條例》和《邛海瀘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約束和限制,從1998年以來,海濱村已凍結農房建設長達11年之久,村內住房大多是土房。
如今,海濱村1700多名村民住進了緊靠邛海濕地的新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新村也成了邛海景區有名的旅游商品和邛海餐飲文化集散地,許多村民僅靠門面和房屋出租就發了旅游財,實現了搬后比搬前住得好、搬后比搬前發展得好。
小馬笑稱:“生活環境比成都好,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現在咱們過的生活比市里人還好。”
在濕地建設中,涼山州和西昌市始終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按照“搬得出、住得好、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把安置小區和新村建設作為景區的旅游服務功能區進行規劃建設,使景區與安置小區(新村)互動互補,讓拆遷群眾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形成“濕地觀光游、鄉村休閑度假游”的業態布局。這樣,既擴大了邛海保護范圍,增強了保護實效,又改善了原住村民居住環境。同時,以景區旅游產業帶動最大限度地維護原住村民的利益,解決拆遷群眾的收入來源和生計問題。
堅持合理規劃性,突出自然生態型觀鳥島邛海濕地、夢里水鄉濕地、煙雨鷺洲濕地、西波鶴影濕地……一個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已經體現了邛海濕地公園的夢幻和美麗。
如果夏天走進濕地公園,無論在公園的路邊,還是眾多島嶼里,抑或是水面上,各種花兒五彩繽紛、姹紫嫣紅,鳥蟲兒在花間飛來舞去,鳴叫不已。游客或拍花卉,或花前留影,人們都因花而興奮。
一位市民告訴記者:“我雖然是西昌人,卻是第一次來游公園,這里的景色實在太美了。政府打造成這樣實在不容易。”
為了凸顯景區的生態優勢,西昌市采取放大規劃的做法,強化景區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聘請北京大學環境學院、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所編制了《邛海環境流域規劃》,并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同濟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邛海濕地的恢復建設規劃。
統一合理的規劃為邛海的保護和濕地建設提供了依據。邛海濕地建設的特點就是順應自然,突出生態。
涼山在濕地建設過程中堅持自然、生態、和諧理念,堅持植物本地化,堅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結合,注重挖掘提升景區文化內涵,成為融景于城、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
以“退塘還海”為例,在濕地的保護性建設中,邛海公園并沒有過多的人工痕跡,而是將原有海邊魚塘直接打通,使其原來的田埂成為天然的堤壩。保留原始的植物、作物,這樣既還原了邛海過去的樣貌,又順應了科學規律。
為保證水質,邛海全面取締了網箱養魚,并禁止邛海漁業飼料養殖,禁止向邛海投放螃蟹、草魚等食草性水產品。科學合理地推行邛海漁業天然養殖,調整邛海水產品養殖結構,增大濾食性魚類的投放量,切實保護邛海水生植物資源,增強邛海水體的修復能力。
恢復和保護水生植被是保護邛海的另一項重要措施。針對保護邛海水生植被實際情況,西昌市政府騁請了相關專家作為項目技術顧問,頒布了《西昌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邛海水生植物保護管理的通告》,并在邛海歷史天然草場和重要景點設立了6個公示牌。長期騁請3位工人進行保護管理,同時以邛海4個天然水草保護區為重點,啟動了系統的水生植物調查工作,開展恢復種植邛海水生植物,有針對性地進行水生植物恢復實驗,開展水生植物人工輔助恢復和優化配置工作。
工作人員介紹,近3年,在夢里水鄉濕地、觀鳥島、沿湖各景點及沿岸線種植蘆葦、蘆竹、菖蒲、高筍、席草、睡蓮、海菜、水竹、苦草等本土水生植物17種、300余萬株、700余畝,恢復邛海水生植被8000余畝。
據了解,一至四期濕地恢復建設,已經累計投資16億元,邛海水域及濕地面積恢復至31平方公里。
涼山州環境監測站對邛海水環境監測結果顯示: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青龍寺、水廠取水口、湖心、邛海賓館4個監測點位水質連續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規定的Ⅱ類水標準,富營養化程度為中營養,水質狀況良好。
隨著一、二、三、四期濕地恢復工程的建成,邛海濕地旅游環境進一步得到優化。待五期、六期濕地建成后,邛海水域面積將恢復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34平方公里。屆時,邛海將更加美麗富饒,必將為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西昌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