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人的木里藏鄉
多少次在夢里又到藏鄉,那醉人的風情比那黃酒煮出的強酊酒醉人,熱情的藏民心胸像大山,能容下萬物生長,在近兩個月四次走進木里的采訪中,深深被那里的純樸的民風所吸引。
從木里縣城出發,4個多小時的山路到達水洛鄉西瓦村,向導翁丁的家就在這里,走進翁丁家大廳里無比寬敞,不大的窗戶射進一縷陽光,把屋里照亮,中間的火爐早已煮上了藏茶,一家人身穿盛裝,迎接我們的到來,獻過哈達坐定后,女主人開始打酥油茶,還沒喝到口,滿屋都飄香著酥油的味道,兩開酥油茶一喝,趕走了旅途的勞累,藏鄉人敬茶總是敬滿杯,不敬半杯,認為滿杯茶是表明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是真誠的。而一個客人在別人家里作客,不能只飲一杯茶,總是要飲上兩杯以上,或者在杯中添加一兩次茶。這時主人家又拿出了自釀黃酒和自釀的白酒,滿滿的給客人上,那黃酒各地的釀法不同,這里的黃酒是用青稞、燕麥加蟲草、貝母釀造,喝起來帶點回甜的藥味,很是養生。
藏族老者表演格薩爾王兵器的詩歌。
飯后,主人家請來了村里的“民歌王子”和長者,要為我們表演當地的民歌和講述格薩爾王的故事,民歌都是用藏語演唱,雖然聽不懂,但那高吭的藏音動人,特別是從胸腔到口腔里發出的聲音,很有呼麥音的味道,把你的思緒從現在帶到遠古。老者的表演更是一絕,坐在地上,邊比畫著手里的兵器,邊念叨著一首很長的詩歌,很是神秘,翁丁翻譯后得知,這是一首格薩爾王兵器的詩歌,現在村里只有這位老人能夠演唱一部分,大部分已經失傳了,格薩爾王在藏族的傳說里是連花生大師的化身,一生戍馬,揚善抑惡,弘揚佛法,傳播文化,成為藏族人民引以為自豪的曠世英雄。最后是跳“鍋莊”,人們手拉著手圍繞火塘轉著圈,所以叫這種舞蹈為“鍋莊”。鍋莊舞表演時無任何樂器伴奏,人們在高昂雄渾的民歌聲中,圍圈攜手共舞,邁出灑脫、穩健、踏實的鍋莊步伐,表現出藏民團結、敦厚、豪放、粗獷的性格。
寬敞的藏宅。
木里水洛鄉1953年設鄉,1972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于木里縣境西部,距縣城208公里。面積1343.4平方公里,人口0.5萬。木里藏鄉人對山、湖、樹是崇拜的,認為它們都是精靈和神的住所。因此,人們在高高的山上修起了一堆堆瑪尼石,象征著神的殿堂;在湖畔,農村人踩出了一條條羊腸似地轉經小道,掛滿了經幡;在樹林中設立了禁區,不許損壞,每年農閑季節,農村人成群結隊地到神山圣湖邊去朝拜。
深深地熱戀著這片沃土的木里藏胞,以其勤勞、強悍、豪放的氣慨,耕耘著希望,創造著燦爛的文化。
藏鄉的“民歌王子”似有呼麥音味道的唱腔。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