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東縣農村的致富產業--油菜
“我去年用2.4畝田的四分之三栽油菜,榨得200公斤清油,以每公斤11元計算,收入2000多元;其余的四分之一種的小麥,僅收得200公斤麥子,每公斤售價1.44元,收入288元。同樣的土地,油菜的收入是小麥的兩倍以上。”這是記者3月8日在姜州鄉采訪時,灣德村一社的李瑞軍親口算的一筆土地收入帳。
據了解,李瑞軍是全村種植油菜最早、近年來種植最多的家庭,全家5口人,僅兩個主要勞動力。他說:“我家1985年就試種油菜,當時的種子是從親戚家找的,用傳統方法點播,不僅浪費種子,而且產量低、出油率也低,更為煩惱的是當地沒有榨油機,我們只得背著油子到40多公里外的會理縣內東鄉榨油。”
“2000年前后,隨著種植油菜人家的增多,姜州有了賣油菜種子的商家,買來的種子確實比自留種好得多;種植方法也從點播變為移栽,油子多了,榨油機也進入了村莊,今天不出村就可以榨油了。”
“現在不僅榨油不出村、而且賣油也不出村,我家去年的菜油全部是親戚、熟人到家中買走的,最初每公斤賣10元,后來達到12、13元,而且還供不應求。今年目前的菜油價就是每公斤20元,今年的油菜效益一定更好。”
姜州的菜油因其純度高而在會東縣城十分走俏,城里的許多人都親自到姜州農家購買,筆者七、八年前就是親自去油坊內買的。不僅會東人喜愛,近年來就連西昌、攀枝花的市民也有親自開車到姜州購買的。
李瑞軍還說:“近年來農業局不僅為我們引進了蜀雜7號、隆油1號等優質種子,這些良種比市場買的的產量更高(最好的可產350公斤油子)、出油率也高(可達39%左右);最為可喜的是從前年開始免費為我們提供種子了,聽說今年每畝還要補足10元錢,有這么好的政策和這么高的收入,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多種、種好油菜呢?所以明年我準備種植3.5畝。”
通過深入的采訪,記者獲悉油菜的經濟效益比小麥高出至少一倍,但每畝的投入多80到100元,勞動力也要多8至10個。可種植油菜的農民群眾都認為這多付出的一點比起產出來是微不足道的。
姜州可以說是全縣種植油菜最早、最多、也最為適宜的鄉,今年全鄉種植油菜4387畝。今天的姜州是會東縣萬畝優質油菜示范基地,目前全鄉境內擁有12臺榨油機分布在種植油菜的8個村中,既方便了種植油菜的農戶就近榨油,又為經營者創了收,達到了一個產業真正致富了一方的良好目的。姜州的油菜獲得良好經濟效益后,縣境內其余適宜區域的農村也積極種植油菜,種植范圍、面積逐年擴大,會東鎮、新云、嘎吉、新街、鉛鋅鎮多20個鄉鎮都成為了栽種的重點;全縣油菜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雙低”油菜種植面積已由2001年的800畝發展到現在的37000余畝。
為了不斷發展壯大油菜產業,2008年縣政府出臺了促進油菜生產發展的意見。計劃到“十一五”期末全縣油菜種植面積達到11萬畝,比2007年擴大8萬畝;平均畝產達到190公斤以上,總產量達到20900噸以上,比2007年增加17433噸以上;出油率平均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
為了進一步提高油菜生產效益和廣大農民群眾種植油菜的生產積極性。縣委、政府要求農業部門在引進高產、高油、“雙低”優質油菜新品種的同時,努力搞好油菜高產栽培新技術培訓、指導農民搞好測土配方施肥、幫助農民搞好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為了充分發揮示范片帶動效益,會東縣在姜州、會東鎮、新云、鉛鋅鎮建立了“雙低”油菜高產示范片,有效推進了全縣“雙低”油菜產業的發展,為逐步建設油菜大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早日達到油菜大縣的目標,各級各部門在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科學種植水平的基礎上,還不斷努力提高油菜生產機械化水平。走農機與農技措施相結合的路子,大力推進油菜生產機械化,努力解決油菜生產投入大、費工費時等高成本問題,加大對農民購買油菜生產機械的補貼力度,鼓勵農民發展油菜生產機械化。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