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喜德文化旅游產業跨越發展
喜德,彝語稱“喜德拉達”,是一個典型的以農為主、彝族聚居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該縣縣委縣政府著力打造以彝族母語文化為背景的“彝族母語文化之鄉”、“彝族漆器之鄉”等文化旅游品牌,使喜德底蘊豐富的母語文化和濃郁的時尚風情走出了涼山、走向了世界。
喜德特色化旅游產業發展背景和優勢喜德位于四川西南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成昆鐵路線貫穿全縣83公里,屬于涼山州安寧河流域經濟片區,具有優越的區位和交通優勢。
這里屬低緯度高海拔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縣境內地貌以山地為主,山脈多為南北走向,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冬暖夏涼,年均氣溫14.1℃,年均日照2053小時,具有良好的氣候條件。同時,喜德不僅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名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伍合大石墓群遺址”、省級風景名勝小相嶺——靈關古道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登相營古堡,州級文物保護單位“鄧公館”,還擁有深厚的地方民族文化底蘊和具有明顯的文化旅游資源基礎優勢,199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境對外開放縣,2001年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享有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有關優惠政策,更是省委、省政府建設美麗富饒文明和諧安寧河谷縣份之一,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政策背景。
喜德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文化大繁榮,旅游大起色。”喜德縣委縣政府結合本縣資源條件和市場分析,以及現有文化旅游項目,圍繞全縣文化產業“一村、一城、一基地”和旅游產業“一山、一泉、一風情”的發展思路,為全縣的文化旅游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大繁榮、大發展基礎。
“喜德的旅游與喜德的民族文化是融入一體的,單列開來,都不是喜德的旅游,也不是喜德的文化。”喜德縣文化旅游局局長馬海鎖古說。
“十一五”期間,全縣投入1500余萬元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項目24個,實施了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中心1個,新建農家書屋47個,維修了縣民族文化中心,并設計和修建了《喜德拉達》浮雕藝術墻。同時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登相營古驛站”等進行了保護性規劃和完善,對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喜德四合院民居(鄧公館)”進行了維修,圓滿完成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并成功申報了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彝族漆器列入我省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優勢品牌。2009年止,該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省級6項,州級7項,縣級15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名,省級4名。旅游業對喜德國民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加,產業定位逐步提高。2010年,預計全縣旅游接待人數達到30.8萬人次,同比增長30%,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114萬元,同比增長30%。文化旅游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全縣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產業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明確。
五年中,喜德縣不僅孕育出版發行了《母語的光輝》、《母語濃情》等文化產品,還培育和培養了“彝之光”組合等國內優秀少數民族歌手,對地方獨有的民族特色文化也進行大張旗鼓地宣傳,其組織的彝族漆器精品和傳承人參加的美國圣塔菲國際民間藝術商交會、上海世博會等國內外重要藝術盛會,充分展示了本地民族特色文化,也搭建了與外界文化交流的平臺。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喜德投資300余萬元對小相嶺景區和縣城彝族風情文化小城進行詳細規劃,投資2700萬元打通小相嶺景區公路,目前已修通了16.8公里,投資6800萬元打通全長70公里的旅游環線公路米西公路,制約喜德旅游發展的交通瓶頸和規劃滯后問題正在緩解。
通過富有成效的工作和努力,喜德的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力度加大,特色品牌正在形成。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喜德依托自己擁有的資源優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彝族漆器為主的民族特色產品,以陽光溫泉為龍頭的溫泉度假旅游,以縣藝術團為主的彝族歌舞表演,以小相嶺為主的生態觀光旅游等,加上火把節、彝族年等民俗節日旅游,旅游季節正在向兩端延伸,逐步擴展到了全年。
科學規劃 繁榮發展目前,喜德走‘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路子,以突出自然生態資源和彝族特色文化資源兩條主線,充分利用陽光溫泉這一平臺、抓住小相嶺開發這一重點,以成功舉辦“彝族首屆母語文化藝術節”為契機,著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三區兩線’旅游精品線路,推動全縣旅游文化大發展。
在彝族漆器特色文化產業園區項目建設上,一是充分利用彝族漆器特色文化產業進入全省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品牌優勢,抓住機遇,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彝族漆器特色文化產業項目建設。二是在縣內原有三家民族工藝廠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品牌、技術等優勢資源,整合創新,組建高水平的彝族漆器工藝開發有限公司。三是積極爭取項目資金,采取“國家項目投資為主,個人入股投資為輔”或招商引資為主的模式開發建設,形成有規模的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基地。
在重點節慶活動上,不斷提高傳統節日質量的同時,力爭將“喜德彝族母語文化藝術節”,打造成中國彝族年和攀西陽光之旅第一節。積極組織參加省、州安排的各項文化活動,展示獨具喜德特色文化品牌,提高知名度。在火把廣場建設上,要做到充實地方文化內涵,打造獨具彝族特色的西昌周邊精致小城,新建一個占地100畝的火把廣場。
“很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隨時都在流逝,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工作,需要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全社會的關注,而對文化的保護工程只有在該文化的生存空間實施,傳統民族文化才會得到原生性地有效保護!”喜德縣發改局局長楊洪說。“彝語標準音地”和“彝族漆器之鄉”作為兩張極具地方性的民族文化品牌,縣發改局和文化旅游局將共同在喜德的米市規劃建設一座彝族母語文化風情園,最大限度保護民族文化。
未來的喜德文化旅游,縣委副書記、縣長曲木伍牛說:“我們按照縣委縣政府‘農業立縣,工業強縣,旅游亮縣,科教興縣’的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喜德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爭取在‘十二五’末建成攀西地區民族文化、休閑度假、生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