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把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作為發展旅游經濟催化劑的思考于開展全州
著名的旅游經濟學家,旅游經濟的奠基人羅伯遜指出:“世界上最賺錢的項目是旅游。越具有民族個性特色的文化,旅游經濟的發展潛力就越大。”換句土話說,就是越“土”的越有賺錢的基礎。涼山的少數民族風情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旅游經濟發展潛質。那么涼山發展旅游經濟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具有什么有利條件,如何利用這些有利條件?
涼山的有利條件我們分析涼山旅游經濟的發展方向,不能離開彝族等少數民族聚居這個大環境。什么是涼山最“土”的東西?很值得我們認真找一找。找準了才能為發展旅游經濟定位。
為什么一定要找到并且找準我們最“土”的,才能決定旅游經濟發展的定位呢?因為只有最“土”的東西才具有吸引力,才有市場!放眼全國甚至世界,看大壩,人家會去看三峽;看城市美景,人家會去上海浦西或者大連;看湖光山色,人家首選桂林、西湖,看園林,人家肯定去蘇州……人們看什么會首先想到涼山,甚至雷波?只有看彝族風情,體驗彝族文化,欣賞彝族首領孟獲殿文化!
彝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內地、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民族。她有悠久的歷史,有自己獨特的文字,有豐富的飲食、婚喪習俗、服飾、傳說等等文化。這些我們見慣不驚的東西,在內地人眼里,在外國人眼里那是很驚奇的!這些文化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醞釀,就已經很成熟了。古老的彝族先民們給了我們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就是我們最富集的旅游資源,隨著交通條件不斷改善,已成為我們發展旅游經濟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應該怎樣學習和借鑒先進經驗把民族風情作為催化旅游經濟發展的催化劑,離不開學習借鑒外地甚至外國旅游發展的先進經驗。但該如何學,學什么,可能看似簡單,實際上很深奧。弄不好就會邯鄲學步,邯鄲人走路的姿勢沒學會,連自己走路的方法也丟了,最后落到只好爬著回去的地步。實際上,走到邯鄲學步那一步的例子在整個世界,在我國,乃至于我們涼山也不是沒有。
要學精神,絕對不能學皮毛。出去旅游,看見人家有個什么,回來后就勞民傷財搞個什么,那就是學皮毛,那就會邯鄲學步。旅游業是商業,商業就必須考慮市場,新、奇、怪、“土”是旅游這個特殊商業生成發展的必須條件。學別人的皮毛,就會破壞自己的“原生態”,沒有原生態就沒有旅游經濟的健康長足發展,就只能小打小鬧,沾沾自喜。
學皮毛還有個最大的危害,那是對后人的犯罪。為了學皮毛,破壞了自己的文化,破壞了自己的自然景觀,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東西,搬些別人都已經看厭了的來,還有吸引力嗎?因此,建議政府要花大力氣保護彝族物質文化和彝族非物質文化,把彝族先民創造的留給我們后人的民族風情文化留住。
以彝族風情文化為支撐點,輻射其他旅游項目涼山,吸引游客的不是溪洛渡,因為溪洛渡距離三峽太近,名氣也比不上三峽。何必硬要以己之短迎他人之長呢?涼山,吸引人的也不是高山河流湖泊,這些在旅游發達地區比比皆是。人家起步早,基礎雄厚,知名度高,我們要去靠這些搶客源,那是不明智的。
涼山,最能吸引游客的是彝族風情,是彝族文化!忘記了這個事實,那就會緣木求魚。所以一切旅游開發都要抓住這個根本。但遺憾的是,涼山的個別縣在個別地方就做得不夠好,去搬了外地的東西,還值得改進。我們涼山搞得好的也不少,比如雷波的馬湖孟獲殿,全國唯一。它充滿了彝族文化,在交通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吸引了成都、重慶、樂山、宜賓等地游客!
并不是除了彝族風情文化以外的旅游業就不搞,只是要分清主業和副業。以民族風情文化為優先,輻射其他文化。苗族的,回族的,各個少數民族的,甚至漢族的,都可以開發。一切“土”得掉渣的東西,都是開發旅游的寶貴資源,千萬不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地)。人家來看最感興趣的彝族,體驗最感興趣的彝族風情,了解最感興趣的彝族文化,附帶也可以游一游溪洛渡,欣賞欣賞涼山的湖光山色。如果沒有彝族風情文化把游客吸引到涼山來,你那些外地都有的建筑、雕塑、山水,會有大批的外地游客來欣賞嗎?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