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情簡介
悠久的歷史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總面積6.01萬平方公里。轄西昌、德昌、會理、會東、寧南、普格、布拖、昭覺、金陽、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寧、鹽源及木里藏族自治縣等17個縣市、616個鄉鎮,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全州總人口448萬,其中彝族208萬,占總人口46.5%。2007年,全州GDP達到450.6億元,增長14.8%;經濟總量居全省第8位,名列中國三十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第五位,人均GDP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393元;財政總收入達到46.3億元,占GDP的比重突破10%。
首府西昌市,海拔1500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經年常青之樹,四時不敗之花,因海拔較高,天空潔凈清朗,月亮晶瑩皎潔,素有“月城”之雅稱,是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
涼山自古以來就是通往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遠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中央王朝就在這里設置郡縣進行管理。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如西漢司馬遷、蜀漢諸葛亮、元世祖忽必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馬可.波羅等都曾有涼山游歷、活動的記載。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北上時,從皎平渡進入會理,在涼山境內行程達800多公里,時間為31天,涼山是紅軍長征行軍路線及時間最長的地區。會理會議、禮州會議意義重大,“彝海結盟”更是紅軍長征的“十大史事”之一而永載史冊。
資源富集的涼山涼山富集的資源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富甲天下的水能資源。涼山境內江河縱橫,水能資源極其豐富,理論蘊藏量達7100多萬千瓦,可開發量4952萬千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流經涼山的雅礱江、金沙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流量大、落差大,具有廣闊的水電開發前景,是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和骨干電源點。目前,國家在“三江”流域上規劃的大型水電站中,涼山境內就有溪洛渡(1260萬千瓦)、白鶴灘(1305萬千瓦)、烏東德(780萬千瓦)、錦屏一、二級(800萬千瓦)、官地(200萬千瓦)、瀑布溝(330萬千瓦)等11座,總裝機達5351萬千瓦,其中溪洛渡、錦屏一、二級、瀑布溝電站建設已經開工。全州地方小水電理論蘊藏量1478.6萬千瓦,已建成中小水電站總裝機160萬千瓦。截止目前在建的92座,總裝機240萬千瓦以上。
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涼山地處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礦帶,是我國乃至世界罕見的“聚寶盆”,被譽為“中國烏拉爾”。境內礦產資源十分富集,具有品位高,埋藏淺,采取條件好,綜合利用價值高的特點。現已探明礦種84種,其中大型、特大型礦床30處,中型礦床63處。主要礦種中,釩鈦磁鐵礦保有儲量13.73億噸;鐵礦達2億多噸,居四川省總儲量的86.6%;輕稀土氧化物總量176.38萬噸,儲量居全國第二,質量全國第一;銅、鉛、鋅、錫(金屬量)485.07萬噸,居四川省第一位,在大西南乃至全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貴金屬、鹽、磷、白云石、硅石等金屬、非金屬礦種也有相當儲量。
極為豐富的農業資源。涼山光熱豐富,雨量充沛,立體氣候特征明顯,農業和生物資源極具特色,被譽為各類動植物的基因庫。安寧河谷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素有“川南糧倉”美譽,是國家和省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地區。土地、氣候、物種所形成的“黃金組合”,使這里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單產高、質量優。所產煙葉可與世界最好的美國煙葉媲美,是國家優質煙葉、儲備煙葉、出口煙葉的重要基地;甘蔗平均畝產5噸以上,最高畝產達15噸,平均含糖量13.5%;蠶繭一年可養四季,個大質優,單粒絲長達1200米;各類蔬菜具有“早、優、高、稀、特”的優勢;蘋果、石榴、臍橙等水果享譽省內外。涼山是全省三大林區、三大牧區之一,有林地17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2.38%,活立木蓄積量達2.3億立方米;草地24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0%以上,牧草產量高、草質好,僅草本類優良飼草就達上百種;野生植物資源名目繁多,僅中草藥就有2400余種,被稱為“川南中草藥寶庫”。
[1] [2] [3] [4]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