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三區兩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2000年以前,誰會想到在喜德縣開發旅游,誰會想到喜德還會有旅游資源?自然,更沒有誰會想到旅游開發會提升一座城市的形象。
“喜德的旅游與喜德的民族文化是融入一體的,單列開來,都不是喜德的旅游,也不是喜德的文化。目前,通過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活動,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依托資源,以‘旅游文化大發展’為目標,重點推進‘一山、一泉、一風情’開發建設,并結合我們喜德的實際,著力打造‘三區兩線’旅游精品線路,推動全縣旅游文化大發展。”喜德縣文化旅游局局長馬海鎖古說。
目前,喜德縣正在圍繞“三區兩線”如火如荼地打造特色旅游產業。“三區”即小相嶺靈高山自然生態與關古道絲綢之路的人文歷史觀光區;陽光溫泉休閑度假與五合大石墓人文景觀體驗區;東河林海生態旅游與米市中國彝族標準音地彝族文化、高山水庫領略觀光區。“兩線”即西昌—冕寧靈山寺—小相嶺—陽光溫泉—衛星發射基地—西昌;西昌—東河林海—米市水庫—陽光溫泉—西昌。
喜德的旅游開發工作始于2000年底,2001年成立縣旅游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并組織完成前期資源普查工作,2002年正式成立縣招商旅游局,開始對資源實施系統包裝、有序開發及適時宣傳,2004年為配合全縣旅游開發,加大開發力度,又將原招商旅游局調整為文化旅游局,同時著手對全縣旅游工作進行總體規劃和開發建設。
雖然喜德的旅游起步較晚,卻發展較快,特別是縣委、縣政府把“旅游亮縣”確定為發展戰略以后,通過文化旅游局富有成效的工作,喜德的旅游業現已初具規模,并逐步形成獨具喜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2007年成功舉辦的“喜德縣首屆彝族母語文化節”讓喜德濃情的母語文化走向了世界,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彝學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的高度好評。2008年,以喜德為代表的彝族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代表中國漆藝之一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的喜德,不僅克則、爾比爾吉、彝族漆器等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素有“彝族母語之鄉、漆器之鄉、克智之鄉”等美譽。
喜德旅游業除了被開發、投入使用的陽光溫泉大酒店、正在建設中的小相嶺和“喜德彝族母語文化藝術節”外,還有則莫溶洞群、公母漁洞河、靈關古道、登相營古驛站、五合大石墓群、東西河飛播林、紅莫溫泉、瓦吉木萬畝草場等,可以說喜德的旅游資源是相當豐富的!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按照‘科學規劃、突出特色、合理開發、綜合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思路,遵循‘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走‘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路子,以突出自然生態資源和彝族特色文化資源兩條主線,充分利用陽光溫泉這一平臺、抓住小相嶺開發這一重點,以成功舉辦“彝族首屆母語文化藝術節”為契機,將縣境內的所有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以“彝族母語文化”為重點,深度開發、加緊挖掘、收集、整理、保護、交流、傳播民間藝術,整合開發以彝族漆器為主的旅游商品,努力把彝族母語文化為主的民族文化打造成為民族文化精品。
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喜德還將全面打通小相嶺風景區旅游公路,建好“旅游精品線路”,盡早融入涼山甚至攀西旅游經濟圈,實現旅游開發新突破。
同時,按照規劃精致、設計精巧、建設精美、管理精細的要求,著力抓緊好市容市貌的升級改造和新區建設,將喜德打造成為“西昌周邊具有典型彝族特色的精致小城”,強勢推動服務、娛樂、餐飲、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談到喜德未來的旅游發展,馬海鎖古表示:“加大旅游開發的宣傳力度,多層次、多角度把旅游資源的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重點線路推向市場、推向社會,進一步抓好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小相嶺’景區的公路、電力、通訊等,認真保護和維護好境內的國家級重點文物、省級重點文物等,同時大力培養一批適應喜德縣旅游文化發展的管理人才和服務隊伍。”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