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吹響災后重建“集結號”
在“8·31”特大洪災發生四個月后,喜德災后恢復重建的“集結號”已經吹響。截至目前,該縣的《喜德縣“8·31”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已通過州驗收,8.8公里防洪堤建設已進入探測階段,“五小”水利工程和損毀土地整理復墾全面實施,電網恢復接近災前……災后恢復重建熱潮正在喜德迅速掀起。
2012年8月31日,喜德縣發生了特大洪災,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值得慶幸的是,在“以人為本”的精神指引下,全縣僅40分鐘就緊急轉移6.4萬余人,除災情瞬間1人死亡、2人失蹤外,再沒有新的人員傷亡或失蹤。同時,加大重大疫情、地質災害排查、堰塞湖處置等次生災害防治工作,全縣再沒有發生一例次生災害。
一幕幕在特大洪水中英勇救人、抗災救災的感人場面依舊十分清晰,一句句抗災救災中的吶喊還在耳邊聲聲回響。距特大洪災發生四個月后的2012年12月30日,喜德縣對在此次洪災中涌現出來的50個先進單位、100名先進個人進行了隆重表彰,并對災后重建工作進行了總動員、對災后重建任務進行了再部署。
抗洪搶險救災取得階段性勝利“8·31”特大洪災給喜德17個鄉鎮、10.5萬人不同程度受災,房屋倒塌3569戶、嚴重損壞4851戶,沖毀河堤112.4公里、渠道128公里,小型水電站10座、橋梁16座,沖走大小牲畜3600頭(只),8.2萬畝農作物被淹沒。
災情發生后,該縣結合實際,制定了災后重建工作目標任務,目標是2013-2015年三年內重建和維修加固8240戶農戶住房;實施3條主骨干道、12座橋梁、15萬余畝受損農田和耕地復墾、125公里堤防、17個鄉鎮和2.85萬人安全飲水、8所學校硬件設施及21所學校附屬設施、11所鄉鎮衛生院和11個村衛生室、17個鄉鎮政府、6個派出所、縣殘聯綜合業務用房、39個村民活動中心、18公里廣電主干線、17個農家書屋、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6.5公里35千伏線路、270公里10千伏線路、3個移動基站等項目的恢復重建。
目前,通過國家、省、州、縣和廣大黨員干部職工、駐訓部隊、武警官兵、民兵預備役、人民群眾等的共同努力,災民得到妥善安置,災區社會穩定有序;公共事業不斷得到改善,民生民利得到保障;基礎設施得到逐步恢復,救災救助有序推進;生產自救有序開展,生產秩序逐步恢復,全縣抗洪搶險救災工作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
迅速掀起災后恢復重建熱潮重建過程中,喜德堅持以功能全面恢復,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主線,突出民房恢復重建、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基礎設施恢復重建等優先推進,把災后恢復重建同“十二五”規劃和“三化”聯動、統籌城鄉發展相結合,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按照《喜德縣8·31恢復重建規劃》,將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災后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確保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農村居民住房維修加固和恢復重建任務;2014年9月底前,完成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及部分交通、水利、耕地等基礎設施和生態項目恢復重建;2015年9月底,全面完成規劃目標任務,努力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公共服務有提高、基礎設施有提升、生態環境有改善、社會和諧有進步的重建目標。
具體來說,要突出集中安置實效,重點打造10個集中重建片,各鄉鎮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重點打造一個以上的集中重建點;要核準對象,確定重建方式,為正式啟動民房恢復重建奠定基礎。要認真落實補助標準,嚴格按照程序兌付補助資金。并以義務教育和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為重點,嚴格執行強制性建設標準和規范,適當提高房屋抗震設防標準。同時,突出基礎設施功能恢復,充分考慮災區可持續發展,注重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交通發展規劃、水利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相銜接,合理確定建設標準,確保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
鼓足動力 迎難而上“8·31”特大洪災給喜德造成經濟損失達31.6億元,然而該縣的年財政收入不到1億,目前捐款不到2000萬元,而重建資金需28.49億元。
面對困難,喜德縣委、縣政府鼓足動力,迎難而上,提出“打好災后重建攻堅戰,事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事關災區人民福祉,事關全縣各族人民加快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從講政治、講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抓好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意義。以對災區人民群眾和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落實重建政策規定和各項工作要求,秉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定信念,為恢復重建的最終目標,下定決心,鼓足干勁,全力以赴,全面推進各項工作,為奮力實現三年基本完成災后恢復重建目標任務而努力奮斗!”同時,加大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考核力度,將災后恢復重建項目推進情況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目標考核體系,作為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大考核,嚴格責任追究。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