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喜德”,彝語稱“喜德拉達”,意指制造鎧甲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喜德境內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為西夷居住地;西漢至隋、唐,屬越西郡臺登縣;唐末及宋屬大理地方政權轄地;元屬建昌路之蘇州;明屬寧番衛冕山千戶所;清置寧遠府,改臺登縣為冕寧縣。1952年8月,西康省人民政府報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劃西昌紅莫媽姑彝族自治區和冕寧縣第四區(靖遠區)合并置縣,并于1953年2月25日正式成立喜德縣人民政府。
喜德鵝公山喜德地處大涼山與小相嶺之間,地形以中山為主,最高的窩爾則俄山之間,海拔4500.4米,最低的李子鄉紅山嘴和東河鄉瓦爾村,海拔1580米。喜德屬低緯度高海拔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暖干燥,夏涼濕潤,年均氣溫14.1℃,氣溫日較差11.9℃,最高年降雨量1231.4毫米,最低年降雨量798.3毫米,年均日照2053小時。境內主要河流為孫水河、熱水河、東河、西河、尼波河,水能蘊藏量18.64萬千瓦;礦產資源主要有硅、鐵、花崗石等,其中硅礦儲量大、品位高;有天然草場114.16萬畝,林地140萬畝;畜禽品種主要有豬、牛、羊、山地烏骨雞等;糧食作物主要有馬鈴薯、玉米、小麥、蕎麥、燕麥等;林產品主要有花椒、核桃、蘋果、梨、白蠟蟲、貝母、茜草、天麻、黨參等。
孫水河岸邊的柏楊林帶喜德有著燦爛文化和淵源歷史,是現代彝語的標準語音所在地,是彝族漆器的發源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生活在這里的各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大石墓、漢墓群的出土,為祖國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頁;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靈關古道,曾留下多少文人騷客的蹤跡:司馬相如曾經此道進入涼山,察訪風土人情;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率十萬大軍經此道北上大渡河,慘遭失敗;一代梟雄鄧秀廷借此稱霸一方、威風一時;1935年5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左權、劉亞樓部率先遣部隊路經此道北上抗日。
鄧秀廷舊居喜德旅游資源豐富,有水溫為42—54℃,屬低礦化、重碳酸、硫酸鹽、鈣鎂型,對人體皮膚病、神經衰弱、風濕、解除疲勞等有極好療效的公塘子溫泉;有奇峰異嶺相銜、冰斗湖泊相接的小相嶺風景區;有四季常綠、碧濤萬傾被譽為“創世壯舉”的東西河飛播林區;有規模宏大、洞中套洞,曾是國民黨胡宗南殘部在大陸負隅頑抗最后一戰之地的則莫溶洞;有洞深不見水,只聞水轟鳴的則約響水洞;有建于明代,時為古南方絲綢之路重要驛站的登相營古堡;有古濮人的五合大石墓群和孫水河左岸二級臺地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跡等名勝古跡和旅游勝地。
小相嶺云海建縣5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指引下,喜德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奮起直追,取得了輝煌成就,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2006年財政總收入由2003年的2200萬元增長到5123萬元。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