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孫水河畔響春雷
“小板凳”助力伍合村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 吳雪梅 攝2月20日,初春的喜德,綠意盎然、生機勃勃。代表540萬綿陽人民深情厚誼的價值360萬元的3000套鋼架床及床上用品送到了喜德縣彝鄉群眾手中,為喜德縣正如火如荼開展的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提供了強勁的“助推力”。
喜德縣樂武鄉樂武村村民阿蘇鐵哈一家居住在海拔2400多米的高山上,一家五口人,家里就只有一張木板床。領到鋼架床后,阿蘇鐵哈激動地說:“還從來沒睡過這么結實的鋼(架)床,感謝綿陽人民的關心。”
自喜德縣開展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以來,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彝鄉群眾的關心和幫助就如同暖人的春風,吹遍了孫水河沿岸,讓他們的生產生活悄然發生著改變。
在李子鄉洛乃格村,村支書海乃車哈告訴記者,州婦聯的同志不光是送來了板凳和生活用品,還教大家要講衛生,改掉不好的生活習慣,過健康文明的生活,現在村民們都曉得要講衛生了,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鋪、不用鍋莊用灶臺,生活習慣是越來越好咯。
小板凳引領大轉變轉變始于一根小小的板凳。
2010年4月,州委、州政府啟動了為期三年的“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作為新生活運動的突破口和擊發點,“板凳工程”在全州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為保證“板凳工程”的全面實施,喜德縣領導帶頭示范,干部職工主動參與,社會各界積極響應,為“板凳工程”捐款捐物,截至目前,各部門已捐板凳5000余根,洗漱用具、電飯煲、噴霧器等1000余套,各單位及職工個人的捐款已達632916.5萬元。
“我們也來給你們送板凳!”來自州級部門和領導的關愛也源源不斷涌向喜德。總工會為拉克鄉幸福村捐贈板凳832根、洗漱用具21套;州婦聯為李子鄉捐贈板凳600根、洗漱用具200套;州煙辦為紅莫鎮果布村捐贈首批板凳300根;團省委捐贈了價值10萬元共青方桌100套和棉被100床……全社會關注、全社會參與,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在喜德蓬勃開展,送到彝鄉群眾手中的這些板凳、床及床上用品、洗漱用具,正逐步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過去形成的落后生產生活方式。
在冕山鎮伍合村阿生伍且家,過去的火塘已不見了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沙發和茶幾。女主人說:“不燒火塘也就不砍柴了,家里用的是電磁爐,這樣又保護了環境,自己也方便。”
新生活帶來的是新變化、新觀念。
“七抓七促”,助力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開展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喜德面臨著三難:觀念落后,引導難度大;基礎條件差,改善難度大;經濟發展滯后,支持難度大。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喜德財力薄弱,更兼之由于自然、歷史、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喜德很多彝鄉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仍然很差,思想觀念落后,要使彝區群眾在較短時間內改變不良傳統習俗,養成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任重道遠、困難極大。
怎么辦?喜德縣從轉變觀念入手,強化組織領導、宣傳發動、責任落實等基礎性工作,在抓好板凳工程的同時,以“七抓七促”,助力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深入開展、取得實效。
——結合本職工作抓,促進各項工作有新進展。要求全縣各級干部職工要將新生活運動貫穿到日常工作中去抓落實,推動各項工作上新臺階。
——結合營造氛圍抓,促進群眾參與有新提高。在全縣大造聲勢、大鼓干勁,號召全縣各族干部群眾打一場創建現代文明生活方式攻堅戰,各單位、各鄉村充分發揮優勢,積極營造氛圍,使干部和群眾思想上相通、感情上共鳴、行動上同步。
——結合新村建設抓,促進生活條件有新改善。將新生活運動同實施新農村“百村示范”、彝區“三房”改造、城鄉風貌改造和通鄉通村公路建設結合起來,堅持以群眾為主體,重點引導群眾搞好“四通五改”(通電、通路、通廣播電視、通電話和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改善環境衛生),加強基礎硬件設施建設,切實為彝區農戶創建良好基礎設施,改善生產生活環境。
——結合環境整治抓,促進鄉村環境有新變化。通過集中開展“除陋習、樹新風”專項行動,大力倡導“十不”、推進“四建”,努力創建整潔優美的城鄉環境,以良好環境促進彝區群眾觀念更新和行為習慣的大改變。
——結合移風易俗抓,促進意識行為有新突破。以學校教育為重點廣泛開展“講文明、尚科學、改陋習、樹新風”宣傳教育,通過政府的主導、村規民約的約束,重點引導群眾改變陳規陋習,主動移風易俗,崇尚清潔衛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結合活動載體抓,促進文化生活有新平臺。通過加強鄉村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廣泛組織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努力促使廣大群眾養成健康文明的休閑娛樂習慣。
——結合產業培育抓,促進增收致富有新亮點。圍繞馬鈴薯、烏骨(閹)雞、花椒、烤煙等農牧特色產業和林果業,推行規模化生產、產業化培植、商品化經營發展模式,著力把具備規;l展潛力的種植業或養殖業培植為當地主要產業,確保家庭經濟有創收、能壯大、可持續發展。同時,重點開展好農村實用技術、勞動技能等培訓,提高群眾素質,著力輸出轉移農村勞動力,進一步拓寬彝區群眾收入渠道。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自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開展以來,孫水河兩岸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縣、鄉、村宣講隊走村入戶開展宣講,文明鄉鎮、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有聲有色,“小手牽大手”、“一帶十、十帶百”等主題活動如火如荼,講文明、尚科學、改陋習、樹新風的氛圍日益濃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在廣大彝鄉生根發芽,“遠看青山綠水,近看村莊秀美,進村整潔衛生,進屋井然有序,彝區文明和諧。”正成為喜德大小山村的新寫照。
本報記者 楊積勇 龍明云 曾昱 沙英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鏈接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10年,喜德縣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億元(現價),增長5%。糧食總產量達到8.3萬噸,增長率達3.3%。種植烤煙1.63萬畝,生產煙葉500萬擔,收購總值1279萬元;種植馬鈴薯20萬畝,產量29.8萬噸,產值達35839萬元。喜德閹雞出欄45萬只,銷售收入5400萬元。大力發展林產經濟,花椒、白楊、核桃種植達11.46萬畝、8.28萬畝、1.7萬畝。新增農機、現代煙草、花椒等專業合作組織6個,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積極開辟農民增收渠道,全年輸轉勞務25100人次,實現勞務收益1.7億元。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