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彝族口弦喜上國家“非遺”榜
今年2月,喜訊傳來,布拖彝族口弦被列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繼2007年3月,布拖縣朵洛荷、口弦、彝族火把節、彝族阿都高腔、彝族銀飾手工技藝五項同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進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的又一項殊榮。
“口弦是布拖彝族人民的喜愛之物,也是布拖彝族男女最普遍攜帶的樂器,但隨著打工潮的沖擊,青壯年男女外出打工增多,彝族口弦的原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民間手工藝人做出來的口弦無人購買,手工藝人不得不停止生產,轉向其它行業謀生,故布拖全縣個體口弦加工作坊差不多滅絕。特別是竹制口弦為數很少,處于滅絕邊緣。這次布拖口弦能成功申報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件大喜事,布拖彝民族的優秀文化得到了國家和世人的關注,這對于今后挖掘、整合、保護更多優秀的彝族文化有著積極推動作用。”為申報口弦項目付出不少心血的布拖縣文體局局長拖覺史黑樂呵呵地說。
布拖口弦是流傳在彝族群眾中的彝族傳統民間樂器,靠口傳心授,憑籍模仿,無師自通,無明確固定的師承關系,布拖彝語稱“口弦”為“勒果”,有竹質和銅質的兩種不同形制,由同材料的2片以上簧組合為一件。口弦彈奏的樂曲音量雖小,但曲調豐富,娓娓動聽。布拖彝族深愛口弦,平時隨身攜帶,只要閑暇,任何時候,任何場所都能彈奏。不論男女老少,人人皆愛。或個人消愁解悶,抒發胸臆,或三五成群,互相共娛交流,傾吐心聲。彝族諺語說“口弦會說話”,是因為它確有模擬言語、表達語言的功能與作用,這是它受群眾喜愛的深層原因,口弦就是他們生活中的伴侶。為此,布拖縣涌現出了許多彈奏口弦的優秀民間藝人,俄底日火是其中之一。
俄地日火是一名遠近文明的彝族民間演奏藝術家,1959年,俄地日火出生在布拖縣聯補鄉的一個小山村,他從小酷愛藝術,童年時代便開始隨身攜帶并學奏口弦,讀初中時曾專修過口弦和藝術,但由于家庭太困難,上世紀70年代初初中畢業后他便回家務農。
在邊遠偏僻的山村里連電燈都沒有,酷愛藝術的俄地日火什么已學不成,只隨身攜帶著彝族青年男女所鐘愛的口弦,以解解心中的苦悶。每晚睡覺前,俄地日火總是彈出一曲委婉動人的弦曲才能入睡,逢年過節或農閑的時候,他要彈奏優美動聽的口弦給鄉親們聽,遇到優傷或快樂的事情,俄地日火更是拿出口弦彈奏,借以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長期演奏過程中,俄地日火積累了一套豐富的演奏技巧,并能嫻熟地演奏二片至五片的銅質口弦和二片竹質口弦,而且曲調委婉動聽,旋律優美動人,深受廣大聽眾歡迎,并得到首屆國內彝學學術及聯合會員們的眾口稱贊。
俄地日火是一名非常熱愛生活的民間藝人,他熱情奔放,能歌善舞,農閑時,總是帶著村里的青年男女唱歌跳舞,表演節目,年年活躍豐富著村民的文化生活。為此,俄地日火先后被聘為布拖縣聯補鄉文化站、拖覺文化站、衣某區文化站等單位擔任演員、站長等,活躍豐富了一方群眾的文化生活。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俄地日火的演奏水平不斷提高,,并多次代表布拖縣參加涼山州民間器樂調演,曾榮獲涼山州民間文藝調演特等獎一次、一等獎兩次、二等獎一次。俄底日火曾到香港演奏口弦,受到港澳同胞和國際友人的歡迎和贊揚。四川人民廣播電視臺、涼山人民廣播電視臺及州內各縣市廣播電視臺、站經常播放俄地日火演奏的口弦曲,使他演奏的口弦曲隨著電波飄洋過海,影響深遠。中央民族大學兩位資深教授還曾慕名專程到布拖錄制俄地日火演奏的口弦曲。1997年,俄地日火推出自己的口弦演奏專輯《多情的口弦》,該專輯當年被涼山州作為“97中國四川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惠存禮物,獻給國內外嘉賓朋友,獻給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