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彝族文化
涼山彝族自稱“諾蘇”,人口近200萬。在彝族山寨,在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帶,仍然延傳著固有的生活方式,彝族的傳統文化仍然保留著古樸、獨特的原生面貌,傳統依然是山地彝人所恪守和珍視的價值構成。
彝族族源:
彝族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分布廣泛、富有文化傳統的優秀民族。一個世紀以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者對彝族族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然眾說不一,有僚人說、濮人說、盧人說、盧戎說、楚人說、土著說、氐羌說等,其中以江應梁提出并經方國瑜等作了大量論證的氐羌說影響最大。
彝族民間普遍傳說,涼山彝族的直系祖先為距今兩千多年前的彝族六祖之“糯”(曲涅)、“恒”(古侯)兩個彝族先民父系部落。傳說在古侯、曲涅之前的爾果尼日世代,彝族先民為尋找新的住牧地,從滇東北第一次向涼山遷徙,他們從云南昭通境內丙體波俄出發,渡過金沙江到甘爾莫波,后經谷子甲谷(谷堆)翻越黃茅埂到美姑中北部的哈古以達,后又到馬邊和峨邊,又沿大渡河到甘洛,再由北向南經普雄、越西、喜德、冕寧到西昌遂折向東行,經玄生壩、爛壩、好古、昭覺、竹核到美姑南部。由于北部和東部已去過,又折向昭覺日哈、提覺到布拖,最后落腳于今普格境內金沙江邊的液史波克。古侯、曲涅兩大部落在孜孜濮烏時,奴隸制社會有了大規模的發展,由于土地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從云南昭通境內出發渡過金沙江,經金陽到達美姑,翻過斯義洛古山到美姑縣境內利木甲谷山麓的利木美姑后,古侯、曲涅兩大部落進行了規模龐大的盟誓分支儀式,約定古侯向右往東遷徙,曲涅向左朝西發展,形成了后來的古侯支系大都居于東方,曲涅支系大都居于西方的格局。
語言文字:
彝語系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所以與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特別是彝語支的諸民族有種天然的血緣紐帶聯系,彝語支的諸多民族正是在氐羌族群之中。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搖籃,氐羌系統的文化也源于黃土高原,是形成華夏民族的一大源頭。氐羌系統的民族中有一部分融合于華夏民族之外,另一主干部分經過歷史的發展變化,形成了古代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諸多民族的核心,所以在語言、歷史傳說、風俗習慣、家族制度及經濟生活等方面有許多共同點。涼山彝族因地域差異而形成“所地”、“什乍”、“依諾”三大方言區。“所地”方言區有普格、布拖、金陽、寧南、會理、會東、德昌和西昌、昭覺的一部分;“什乍”方言區有喜德、冕寧、越西、鹽源和西昌、昭覺的一部分;“依諾”方言區有雷波、美姑、甘洛等。
彝族是擁有自源文字的民族之一。彝族文字在漢文史志中稱之為“爨文”、“爨字”、“爨書”、“倮倮文”、“韙文”、“夷經”等,彝族自己則稱“諾蘇補瑪”。彝族文字創制于何時,在學術界各執一詞。在過去的研究中,更多的學者由于資料欠缺或不通古彝文而單純地靠漢文典籍的只言片語來推定彝文創制,有漢唐說、唐宋說、元代說、明代說等。據《彝族源流》載,婁師穎是艾哺第十代女明君,她已“手里寫知識,快速寫知識”,在帛上書寫文字了,《西南彝志》也載“艾哺傳十代,心里想知識,口里傳知識,口里講知識,動手寫下來。”涼山彝文典籍《勒俄特依》中關于支格阿龍母親濮嫫尼衣受雕血而致孕以為怪,請畢摩翻閱以卜吉兇一節里,便有“畢徒呷呷氏,座底墊竹笆,中間鋪獐皮,面上鋪毛氈,左手開柜門,右手摸柜底,取出經卷來”的記載,說明彝族在母系氏族晚期(大概什么時候?),已經有了文字。
彝文是一種表意文字,一個字形代表一個意義,其文字總數達萬余字。彝文典籍的書寫,古時多用鷹翅、雁翅作筆,后來主要用自制的小木棍、竹子削尖,沾自制的“墨汁”(一般選用鍋煙適當加水或禽、獸、畜之血)寫就,也有選用紅色石頭磨成粉沾水寫成的。從彝文字結構上看,有點、橫、豎、橫折,大致有象形、會意、指事、假借四類。彝文獨體字多,合體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書中的彝字形體,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別大,各地彝文又隨著方言發展,導致讀音不一樣,用字不統一,再加上輾轉傳抄,某些字的寫法出現差異。
[1] [2]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