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漁為業”的水上人家“普特”族群
清宣統 ...
數千年來,神奇秀美的高原明珠滇池曾滋潤、養育了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流域土地上的子孫后代。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兩漢時期,滇池湖中曾游牧活動著一支“以船為居”、“以漁為業”的水上人家“普特”族群。
清宣統《寧州志·種人》說:“普特水居,以漁為業。”明代天啟劉文征著《滇志》卷三十史料記載:“普特”系屬滇池地區土著先民彝族撒摩都支系撒彌分支系中居住近水,以捕魚為業,與“居山者耕瘠土”的部分在生活方式上有所區別而又再次分化出來的一個族群,俗稱“水猓猓”,長年逐滇池湖水而游牧為漁。“普特”專指滇池湖這部分漁民或漁戶的通稱。兩漢至明初前,“普特人”主要分布活動于昆陽、海口和呈貢等沿滇池湖畔地區,當時人數共約千余人。明代中后期,在明政府“移民就寬鄉”政策的實施下,通過組織“民屯”,大批江南等地漢族人口遷入滇池地區,改變了原來滇池地區的人口分布結構。后經數百年的民族遷徒和融合,原居滇池湖中以漁牧而生的“普特人”逐漸融合于漢族及其他民族之中。
清光緒年間,“普特人”陸續又從上述沿湖地區遷徒到滇池草海之濱碧雞山麓高峣及新河村、蝦塘溝、五家堆等沿草海一帶。曾有詩寫道:“終朝舉網覺心閑,窄窄扁舟任往還。魚蝦得來長街賣,人傳家傍碧雞山。”
“普特人”是滇池湖畔特有唯一之民族或人類群落。“普特人”因常年捕撈于滇池湖中,性耐寒,披發左衽,飲螺為食,膚色呈紫銅色,體格較健壯、剽悍,多無衣,以敗網蔽身,水性較“居山者”強;丹須蓬發,泅水捕魚、乘風揚帆,競日水中,常與水波俱起,口齒手提湖中巨魚,為捕魚之能手,又因常年生活起居于漁船之中,以漁舟為家,故生活所居無定,生活十分艱辛,生活全靠在滇池中捕魚換米以輸稅,不事耕種商賈,捕魚僅僅只能自給,與“居山者”進行著以物易物的簡單商品交換;官府的徭役大多不能征派,常由“居山者”代替征派。故有歌謠云:“小小漁船孤單單,浪打日子難上難。人人都說滇池好,海風吹來透身寒。無兒無女缺依靠,有了兒女受煎熬。不是爹娘生錯你,只因過著鬼世道。”
“普特人”男挽發如鬏,長衣短褲,布系腰;婦女短裳,著五色短裙,青布裹頭,著履,善織網。因生活所居在湖中,多嗜酒,以避寒。婚姻習俗盛行姑舅間表兄妹的優先婚,婚后夫妻感情甚篤,男子出,婦人閉門以待其至,詩人曾寫道:“碧峣山下清水塘,三載耕田兩載荒。獨坐閨中誰氏女,羅敷情好似鴛鴦。”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