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地人”不離地——彝族俐侎人的奇妙生活
,至今仍然保留著古老的民風民俗。“離地人”其實并不離地,如 ...
中國彝族網 俐侎人2.jpg中國彝族網 俐侎人.jpg“離地人”是彝族俐侎人的舊時稱謂。俐侎人大部分聚居在云南省臨滄市永德縣、云縣和鳳慶縣境內,是云南省獨有的一個民族分支。他們長期居住在高山上,至今仍然保留著古老的民風民俗。“離地人”其實并不離地,如今,他們對大地的感情更深,對大地的依賴更強,對大地的崇敬更誠。
色:未曾改變的黑色筆者第一次與彝族俐侎人接觸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筆者才20歲,從云南省鳳慶縣前往永德縣去看望在那里工作的老叔和老嬸,途徑永德縣烏木龍鄉的時候,正好遇上當地人趕街。那街以路為市,擋住了筆者所乘坐的客車。駕駛員讓乘客下車,他卻按著喇叭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筆者就此借機逛街。在街上,筆者奇怪地發現,買東西和賣東西的趕街人一半以上都穿著黑色衣褲,大多數女人都戴黑包頭,只有一小部分戴的是黑白相間的花格子頭飾。
到了老叔家,筆者首先詢問的就是那些黑衣人是什么人。老叔說:“那是彝族支系俐侎人,當地也叫‘離地人’。彝族俐侎人一直生活在大山深處,因為大山里潮濕,長期居住容易患上風濕病,所以,他們在建蓋房屋時,房子一般都要離地3尺3寸,因此,就有了所謂‘離地人’的稱呼。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離地人’才被劃歸為彝族的一個支系。”
后來,筆者對“離地人”的一些奇妙生活及習俗有了更多的了解。彝族俐侎人性格溫婉含蓄,淳樸善良,血液里流淌的是地地道道的大山精神。他們至今仍然保留著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傳承著自己的歌舞、祭祀、服飾和飲食習俗。
從筆者第一次見到俐侎人,至今已經過了30年,可他們依然崇尚黑色,無論男女老少,依舊穿著自己織布、染色和縫制的傳統服飾。衣服還是一樣的衣服,頭飾還是一樣的頭飾。村村寨寨的年輕人都不受周圍艷麗多姿的服飾影響,依然一撥接一撥地向長輩學習古老的紡織技藝和手工裁縫技巧,將古老的種麻、種棉、軋花、繞線、織布、染色及裁縫等一系列傳統技藝傳承下來。
味:竹筒烤茶,苦中品香在云南省永德縣烏木龍鄉,筆者發現俐侎人習慣喝苦茶。他們用當地的一種香竹制成竹筒來烤茶。用這種竹筒烤茶,既吸收了竹子的香氣,又保留了茶葉原有的清香。由于開水灌入竹筒時,會發出一種如同悶雷一般的響聲,所以俐侎人把這種茶叫做“雷響茶”。
聽當地人說,“雷響茶”的歷史很久遠。古時候,俐侎人大多生活在人煙稀少、野獸頻繁出沒的深山老林里。晚上,人們為了壯膽,就撿拾木柴生起篝火,用銅壺打來清澈的溪水架在火塘之上。俐侎人知道,茶葉經過烘烤后味道更香,但苦于沒有烤茶的器皿,他們就把茶葉放到竹筒里,再將竹筒放到火炭上,一邊烘,一邊用木棍敲打竹筒,等到竹筒里的茶葉烤黃了,就將銅壺里的開水灌入竹筒里。所以,俐侎人將這個烤茶的過程叫做“打茶”。
現在,云南臨滄一帶的民族茶藝傳承方興未艾,“雷響茶”因為制作技藝獨特,茶湯滋味純正,在臨滄的少數民族茶藝中頗負盛名。
音:“桑沼哩”上的對歌不久前,筆者應邀到永德縣烏木龍鄉的菖蒲塘參加了一次被譽為“爛漫情人節”的俐侎山寨澡塘會。
俐侎人管澡塘會又叫“桑沼哩”,意為“桑樹腳下出熱水,相約澡堂去沐浴”。據說,烏木龍鄉的澡塘會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俐侎人都會自發地聚集到溫泉出水口比較密集的烏木龍鄉的菖蒲塘,洗澡、娛樂、談情說愛、互贈禮物。到了晚上,俐侎男女圍著篝火,唱著動聽的山歌,共敘融融的情意,情到深處之時,相戀相愛的男女獨敘衷腸。
永德縣文聯的小鄭介紹:“俐侎山寨的調子很多,上坡有上坡調,栽秧有栽秧調,下河有下河調,談情有說合調,訴苦有苦情調,出嫁有哭娘調。在俐侎人的生活中,調子無處不在。所以有人說,俐侎人的多彩生活是唱出來的!更為稀奇的是青年男女約會,你在這山頭,她在那山腰,同樣的吼腔,對方都可以通過嗓音的粗細來辨別。不是自己的情人,你就是變著腔調、吼破嗓子,也沒人理你。”
“我與妹相遇,相遇在此時,你像花一朵,不采真可惜,愿采這朵花,思念夜難眠;到處開花朵,等待布谷叫,布谷不出窩,時辰還不到,遠方人煙起,相遇就來臨。”這是筆者在那次澡塘會上聽到的一段情歌,至今仍然感覺余音裊裊。
當晚在一棵桑樹下,一位姓字的俐侎姑娘悄悄地告訴筆者,在俐侎人的潛意識里,婚姻是忠誠的、純潔的,但他們的思想卻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夫妻之間仍然有著一定的情感空間和自由,澡塘會就是他們自由釋放情感的日子。隨著時代的發展,澡塘會非但沒有消失,反而傳承下來,這也是他們對大地情感的一種表達。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