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少數民族文化 期盼百花齊放
1月21日,記者在西昌見到了來自寧南縣的吳鋼。雖不是布依族,但自從接觸到布依族文化,吳鋼就決心要建一個布依族文化產業園,以保護和發揚這個少為人知的少數民族文化。
事實上,涼山不僅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還是四川少數民族類別最多的市州,境內主要居住著14個世居民族。日前,涼山評審建立首批州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除了彝族文化外,會東傈僳族、寧南布依族等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也入選。
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涼山少數民族文化如何百花齊放?
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去年火把節期間,涼山州第四屆民族文化藝術節開幕,藏族、布依族等民族傳統表演競相登臺,贏得陣陣掌聲,其中瀘沽湖摩梭歷史經典舞蹈《歡樂的甲搓》榮獲一等獎。
涼山境內14個世居民族分布在全州各地,多樣性的民族文化資源被列為全州五大優勢資源之一。截至目前,涼山已先后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8項,省級名錄105項,國家檔案文獻遺產名錄1項,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名錄總量均排名全省第一。
記者查詢目錄看到,除了摩梭甲搓,還有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等也已入選國家非遺名錄,入選省級名錄的則更多,不過多是藏族、傈僳族等民族文化。
“散、弱、小,是涼山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現狀。”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克惹曉夫說,相對彝族、藏族來說,該州其他少數民族人數比較少,分布也不太集中,但在大部分地方,依然保留著他們比較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
傳承和保護多為民間自發從寧南縣城驅車50余公里,到達西瑤鄉和新華鄉,在那里,居住著約4000名左右的布依族,人數雖不多,卻至今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俗。吳鋼的妻子王連蓮正是新華鄉中村的一名布依族婦女。
“第一次到妻子家里,一碗香醇的特釀米酒讓他對布依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有了興趣。”吳鋼說,自己雖然也是寧南縣人,但在跟妻子接觸之前,對同處一個縣的布依族從未有過了解。
事實上,和吳鋼一樣,很多土生土長的涼山人,對于身邊的其他民族文化,都并不太了解。
“由于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比較偏遠的地方,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讓少數民族文化‘養在深閨人未識’,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這些文化,但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傳承和保護問題逐漸凸顯。”涼山州非遺保護工作委員會一位專家說,目前來看,涼山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仍多為民間自發行為。
吳鋼正是自發保護民族文化的一位行動者。目前,他正和村里的一些傳承人一起,搜集寧南布依族相關歷史沿革、文化特色、民族習俗等內容,并籌備建立涼山布依族聯合學會。在此基礎上,他們打算配合當地旅游產業規劃,成立布依族文化產業園,同時,組建小學生布依族合唱團,進一步保護和發揚布依族文化。
“目前,越來越多的布依族年輕人外出打工,成立文化產業園除了讓更多人了解布依族,更是希望通過這個產業園讓布依族年輕人能夠留下來,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吳鋼說。
這樣的模式,涼山已有成功案例——德昌傈僳水寨。2003年,德昌縣沙壩村開始推出安寧河漂流項目,在村民譚承勇的帶領下,當地村民依托漂流項目成立了德昌縣沙壩傈僳風情旅游開發專業合作社,建設傈僳水寨,推出傈僳族歌舞表演、特色餐飲等民族風情生態旅游產業,現已成為德昌最熱門的旅游景點。
“從目前來看,原生態的傈僳族風情表演很受市場歡迎,也為當地傈僳族村民帶來了經濟收益。”如今是德昌縣沙壩傈僳風情旅游開發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譚承勇說,現在在申報傈僳族民族風情文化博覽園項目,預計今年啟動,2017年底完工,屆時,在文化博覽園中,將集中展示傈僳族的民俗文化。
百花齊放期待政府主導行走瀘沽湖,讓人心動的除了純凈的湖水和藍天,還有摩梭人神秘的走婚文化。
2014年初,投資4000萬元的摩梭博物館正式開館,去年下半年,摩梭家園建設及摩梭文化保護工作委員會又啟動了摩梭文化傳承者認定工作,將對摩梭達巴文化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1萬元,對摩梭文化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5000元,同時,摩梭家園及瀘沽湖景區管理局也將從景區門票收入中拿出資金,對摩梭大家庭給予扶持。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
事實上,涼山不僅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還是四川少數民族類別最多的市州,境內主要居住著14個世居民族。日前,涼山評審建立首批州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除了彝族文化外,會東傈僳族、寧南布依族等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也入選。
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涼山少數民族文化如何百花齊放?
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去年火把節期間,涼山州第四屆民族文化藝術節開幕,藏族、布依族等民族傳統表演競相登臺,贏得陣陣掌聲,其中瀘沽湖摩梭歷史經典舞蹈《歡樂的甲搓》榮獲一等獎。
涼山境內14個世居民族分布在全州各地,多樣性的民族文化資源被列為全州五大優勢資源之一。截至目前,涼山已先后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8項,省級名錄105項,國家檔案文獻遺產名錄1項,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名錄總量均排名全省第一。
記者查詢目錄看到,除了摩梭甲搓,還有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等也已入選國家非遺名錄,入選省級名錄的則更多,不過多是藏族、傈僳族等民族文化。
“散、弱、小,是涼山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現狀。”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克惹曉夫說,相對彝族、藏族來說,該州其他少數民族人數比較少,分布也不太集中,但在大部分地方,依然保留著他們比較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
傳承和保護多為民間自發從寧南縣城驅車50余公里,到達西瑤鄉和新華鄉,在那里,居住著約4000名左右的布依族,人數雖不多,卻至今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俗。吳鋼的妻子王連蓮正是新華鄉中村的一名布依族婦女。
“第一次到妻子家里,一碗香醇的特釀米酒讓他對布依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有了興趣。”吳鋼說,自己雖然也是寧南縣人,但在跟妻子接觸之前,對同處一個縣的布依族從未有過了解。
事實上,和吳鋼一樣,很多土生土長的涼山人,對于身邊的其他民族文化,都并不太了解。
“由于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比較偏遠的地方,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讓少數民族文化‘養在深閨人未識’,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這些文化,但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傳承和保護問題逐漸凸顯。”涼山州非遺保護工作委員會一位專家說,目前來看,涼山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仍多為民間自發行為。
吳鋼正是自發保護民族文化的一位行動者。目前,他正和村里的一些傳承人一起,搜集寧南布依族相關歷史沿革、文化特色、民族習俗等內容,并籌備建立涼山布依族聯合學會。在此基礎上,他們打算配合當地旅游產業規劃,成立布依族文化產業園,同時,組建小學生布依族合唱團,進一步保護和發揚布依族文化。
“目前,越來越多的布依族年輕人外出打工,成立文化產業園除了讓更多人了解布依族,更是希望通過這個產業園讓布依族年輕人能夠留下來,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吳鋼說。
這樣的模式,涼山已有成功案例——德昌傈僳水寨。2003年,德昌縣沙壩村開始推出安寧河漂流項目,在村民譚承勇的帶領下,當地村民依托漂流項目成立了德昌縣沙壩傈僳風情旅游開發專業合作社,建設傈僳水寨,推出傈僳族歌舞表演、特色餐飲等民族風情生態旅游產業,現已成為德昌最熱門的旅游景點。
“從目前來看,原生態的傈僳族風情表演很受市場歡迎,也為當地傈僳族村民帶來了經濟收益。”如今是德昌縣沙壩傈僳風情旅游開發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譚承勇說,現在在申報傈僳族民族風情文化博覽園項目,預計今年啟動,2017年底完工,屆時,在文化博覽園中,將集中展示傈僳族的民俗文化。
百花齊放期待政府主導行走瀘沽湖,讓人心動的除了純凈的湖水和藍天,還有摩梭人神秘的走婚文化。
2014年初,投資4000萬元的摩梭博物館正式開館,去年下半年,摩梭家園建設及摩梭文化保護工作委員會又啟動了摩梭文化傳承者認定工作,將對摩梭達巴文化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1萬元,對摩梭文化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5000元,同時,摩梭家園及瀘沽湖景區管理局也將從景區門票收入中拿出資金,對摩梭大家庭給予扶持。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