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松:“倮倮營”古遺址初探
...
“倮倮營”古遺址初探劉金松“倮倮”、“羅羅”即是烏蠻,指的是現代彝族的先民。元朝時期西南地區烏蠻彝族諸部落仍大多數都有各自的部名,而“倮倮”則是對彝族的統稱。南詔國烏蠻七部落中有號“鹿盧”的彝族首領,這即是“倮倮”一名的來源。蒙古人又在這個名稱之后加上復數后綴-S,漢語音譯為羅羅斯,專門用來指集中居住在今四川涼山自治州和西昌地區的彝族人;元朝設置宣慰司于其地,稱為羅羅斯宣慰司。
中國彝族網 倮倮營.jpg王宇同志在倮倮營遺址北門前留影元朝擔任禮部侍郎管理安南(今黔西南州晴隆縣,包括今興仁縣東北部大部地區)的李京在《云南志略》一書中記載元代彝族風俗說:
男子椎髻,摘去須髯,或髡其發。左右佩雙刀,喜斗好殺。……以輕死為勇。馬貴折尾,鞍無,剜木為鐙,狀如魚口,微容足趾。婦人披發,衣布衣,貴者錦,賤者披羊皮,乘馬并足橫坐。室女耳穿大環,剪發齊眉,裙不過膝。男女無貴賤皆披氈跣足。……雖貴,床無褥,松花鋪地。……有疾不識醫藥,惟用男巫,號大奚婆,以雞骨占吉兇,酋長左右斯須不可闕,事無巨細皆決之。……每歲以臘月春節,豎長桿,橫設一木,左右各坐一人,以互相起落為戲。
彝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員,據2005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彝族人口有830多萬,在全國56個民族中人口居第八位。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分布的基本特點,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云南國境線,東自烏江,西抵瀾滄江,約50余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土地上,主要聚居在滇、川、黔、桂四省區。彝族支系繁多,自稱有諾蘇、納蘇、聶蘇、羅武等30多種,他稱有黑彝、白彝、紅彝、倮倮、羅羅等40多種稱謂。關于彝族的起源,有“北來說”、“土著說”、“南來說”等等,但人類學界、民族學界和考古學界的觀點是基本統一的,認為彝族是以西南土著民族——昆明族為主體,在與其他部族相互交往、融合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而來的。
古代彝族先民在西南地區留下了很多的遺跡,如今在興仁縣巴鈴鎮百卡村、屯腳鎮屯上村、屯腳鎮坪寨村三村結合部的營盤山上,就有一處被人們稱為“裸倮營”的古兵營遺址。布依語稱為“榭蠻”,當地人稱為“鳥榭”。榭是“木”與“射”聯合在一起,表示“一種四面開放的木亭子,在其中可以向四方射箭”,古代指的是講軍習武的處所。“蠻”是“蠻夷”的簡稱,指的就是“彝族”。所以“榭蠻”和“鳥榭”的意思實際上都是——彝族軍隊駐扎訓練的地方!營盤山原來實際叫做“三菱坡”,因為后來彝族土司修建城墻戰壕,設置兵營駐扎軍隊才逐漸被稱為營盤山。駐扎的軍隊是彝族人統領,其他民族稱彝族為“倮倮”,所以就被稱為了“倮倮營”。
營盤山距離興仁縣城大約36公里,四周是以數重小山脈組成。海拔1721米,和龍頭大山的達斗山相望。山頂的倮倮營現在仍然有殘缺石墻500多米,高大約7米,底寬2米,頂寬1米,有東、南、西3座營門,南門下100米處有一座獨立的關口叫剪洞門,地勢十分險要。就是當年的“九步十三梯”(門外原來有十三級石頭鋪成的臺階直下,每一級臺階都至少要走九步才能走完。)所在的位置,現在已經被公路覆蓋了。從東門進入營盤是一片平坦的草坪,大約50米處曾經有泉水自然流出。東、南門外大約60米處有壕溝環繞,寬大約3米,深大約4米。西門外面是一片森林,古樹參天,刺竹如羽,地勢也十分險要。北面是懸崖峭壁。
營盤山兵營遺址和興仁縣放馬坪草場上的馬乃兵營遺址同為原來彝族者哀家族后裔龍姓土司封地,屬于普安彝族12營之一馬乃營的轄區。“馬”彝語的意思是“士兵”,“乃”是“者”的諧音演變而來,彝語的意思是“非常集中”,“馬乃”的意思就可以理解為“部隊特別多”。馬乃營在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營,首任土司為龍阿佑。到清朝順治年間,時任土司龍吉兆因不滿安南衛清軍屯軍首領王回子強行侵占馬乃營封地和欺壓佃戶。于是便聯合鼠場營土司龍吉佐、樓下營(今黔西南州普安縣樓下鎮境內)土司龍吉祥在放馬坪兵營歃血為盟,發動封地內的各族各寨“把事(寨主)”率領各族民眾共同反清。各族民眾積極響應,特別是營盤山周邊的卡嘎寨毛把事、曾家莊寨曾把事、送瓦寨黃把事、坪寨甘把事、石板河寨賀把事、白岔寨康把事等各寨頭領自籌糧草,親率本寨青壯年投身反清隊伍。龍吉兆首先以今興仁縣下山鎮放馬坪、馬乃屯為根據地,由將領文元(又名文閹牯)負責訓練馬兵(騎兵)。在營盤山及其東門外的咔呷寨(今巴鈴鎮百卡村,彝語地名,意思是水塘上方生產鐵用具的寨子。)、果母寨(今巴鈴鎮母沖村,彝語地名,意思是老人和孩子居住的寨子。)一帶設步兵營,由將領蘇剛保(又名蘇缸缽)統領訓練和制造兵器。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準備和謀劃,終于迎來了暗中定下的起義日子。
中國彝族網 倮倮營 營盤山.jpg居住在營盤山下彝族老人康吉明在遺址前留影清朝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農歷4月的第一個“申日(猴場天,按照彝族的十月太陽歷,以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這十二獸相輪回紀日,逢申猴日趕集。)”,各寨子民眾云集在營盤山,在平時逢申日趕集的壩子里舉行了誓師大會。由彝族統領,有布依族、苗族、彝族、漢族等共同參加的反封建、反剝削、反壓迫的斗爭拉開了帷幕。由于白岔寨離營盤山較遠,部隊集結時白岔寨的人只到了一半。三道石門坎外散居的苗族青壯年到了一部分,于是便把他們補充到白岔寨的隊伍當中。后來三道石門坎外散居的苗族寨子便被人們稱為了“補齊”。
義軍首先向安南衛管轄的阿計屯(今興仁縣回龍鎮計屯村境內)、水橋(今貞豐縣龍場鎮水橋村)、白屯(今興仁縣百德鎮政府駐地)等處進攻,席卷了安南衛管轄的大部分地區。后向廣西泗城州(今廣西的西北地區凌云縣一帶)推進,占領了很多的屯寨。安南衛將軍情火速傳送到駐扎貴陽的云貴總督趙廷臣處,趙立即派遣特使前往說服龍吉兆投降,龍吉兆親手斬殺了清軍派來的特使。
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冬月初,清朝云貴總督趙廷臣上書朝廷,請求派兵鎮壓。得到許可后立即命令貴州巡撫卞三元率兵征剿,駐扎云南昆明的平西王吳三桂同時派遣手下總兵馬寶、趙良棟帶兵助剿。龍吉兆得到消息后立即率兵班師回到馬乃營(今興仁縣下山鎮馬乃營村境內),蘇剛保則率領營盤山一帶五個寨子的義軍及白岔半寨義軍回營盤山固守,龍吉佐、龍吉祥分別率兵回防鼠場、樓下營盤。清軍分別從今晴隆、普安、興義三個方向進軍圍剿。鼠場營、樓下營被攻破后龍吉佐、龍吉祥帶領殘部轉移到馬乃營與龍吉兆部會合。清軍一路追剿過來,馬乃營、馬乃屯、放馬坪等多處要塞在十多天之內全部被攻破。數千將士不幸在放馬坪草場流盡了最后一滴血。龍吉兆和龍吉佐、龍吉祥帶領少量彝族騎兵部隊突圍回到果母寨。
冬月19日,清軍攻破果母寨,龍吉兆手下戰將文元、胡世昌、況榮還等戰死,龍吉兆兒子、龍吉佐妻子被擒。龍吉兆帶領殘存兵馬先退守咔呷寨,咔呷寨隨即被趙廷臣指揮用火攻破,最后被迫退守到營盤山上。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營盤內的樹皮草根都用碓沖后吃得一干二凈,唯一的一頭每天用木棒打擊讓它叫喚以迷惑敵人卻舍不得殺掉的母豬最后也活活餓死。數千將士寧死不當俘虜,在饑寒難耐的情況下,每天都有人在營盤北面的懸崖峭壁處高呼“殺韃子”后縱身跳下萬丈深淵。
堅守了三個多月后,終于在次年二月的第一個“申日”因為彈盡糧絕被清軍攻破。清軍將龍吉兆兒子、龍吉佐夫婦、龍吉祥等龍氏300多口和蘇剛保及各寨的“把事”,全部押到東門外。斬首后推下深山溝,至今人們一直把那里稱為“人頭灣”。
清軍放火焚燒了營盤和卡嘎寨、曾家莊寨、送瓦寨、坪寨、石板河寨,白岔寨因為有半個寨子人沒有參加義軍而得以幸存半個寨子。貴州巡撫卞三元將身受重傷的龍吉兆用腳鐐枷鎖控制后,交給馬寶、趙良棟押解到云南,后被吳三桂殺死在昆明。在清軍圍困營盤山兵營期間,在龍吉兆的精心安排下,其幼子被膽大而且因經常上山采藥練就了一身攀巖功夫的丫環龍阿琴捆在身上,從營盤北面依靠藤枝順懸崖峭壁而下得以逃生。逃到阿計營(今興仁縣新馬場鄉營上村境內)彝族土司處,被安排躲藏在那魯(今興仁縣新馬場鄉那魯村境內)劉家生活。長大后投奔了云南昭通舅舅安氏彝族土司家。康氏彝族7弟兄逃出營盤山后,有2個沒有了音信,有一個逃到了現在的安龍縣戈塘鎮魯溝磨角山居住;有2個逃到現在的興仁縣民建鄉哨上田壩躲藏,后有一房搬到了者納河彭家寨;有2個先躲到屯腳鎮坡腳落伍李姓“貢爺”家,幾年后通過李貢爺出面斡旋才回到坪寨居住。因為人員被清軍幾乎殺光了,人少地廣,于是到現在的興仁縣潘家莊鎮野木大石板去邀請了一房車姓彝族親戚前來共同生活定居,現在坪寨村共有康、車二姓彝族13戶76人。甘氏彝族也僥幸活下一個男孩,后也逃到了阿計營土司衙門駐地(今新馬場鄉營上村)生存繁衍下來。
清軍對彝族民眾實施了大屠殺式的“三光”政策,放火焚燒了馬乃營、鼠場營、樓下營轄地的很多房屋。三個營的封地后來被清朝廷收回,和阿計營、安逸營及朝廷流官管轄的興仁、興讓兩個里共同合在一起設置成為普安縣(縣衙駐今興仁縣縣城)。馬乃營、鼠場營、樓下營彝族土司統治下的彝族人從那時起就基本消失殆盡。趙廷臣因征剿有功,被加封兵部尚書,從正二品升從一品加銜總督,擔任云貴總督兼兵部尚書。數以萬計義軍各族將士的鮮血染紅了他的富貴榮袍。
清軍不僅焚燒了營盤山上所有的房屋建筑,而且還用了77口鐵鍋和繳獲的武器澆注填埋了營盤內的水井。從此營盤山上再也沒有了人煙。但是居住在山腳的“五寨半”(卡嘎寨、曾家莊寨、送瓦寨、坪寨、石板河寨、白岔半寨)各族人民為了悼念為了反封建、反剝削、反壓迫而犧牲的親人,每年農歷四月的第一個申日(猴場天),都要集中到山上來殺牛祭祀。如今每當彝族聚會,不認識的問及“譜碟嘍益”(相當于漢族的家譜),只要說出“三道石門坎,九步十三梯!”,就知道是當年馬乃營彝族或營民的后裔。
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的今天,營盤山也漸漸的從幾百年的沉睡中醒來了。黃廷益,興仁縣富益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興仁縣工商聯合會副主席、興仁縣農特產品商會會長、貴州省茶葉協會理事。一位優秀的布依族企業家,承包了營盤山地區8000畝荒山,先后貸款400多萬元,用于整治土地、修筑道路。承包100畝土地,投入80萬元建立自己的茶葉優質品種育苗基地。他用一位優秀企業家特有的超前眼光,清晰的看準了茶產業的發展和鄉村旅游的內在聯系。在2010年農歷4月牽頭承辦了第一屆營盤山‘五寨半’祈雨節,收到了預期的效果。2011年,他投資近20萬元,在營盤山倮倮營山門腳下修筑了舞臺和廣場。
2012年農歷四月初的第一個申日(4月29日),由縣布依學會、縣工商聯主辦,富益茶園有限公司、營盤山“五寨半”組委會承辦的慶祝建州三十周年暨2012第三屆貴州·興仁營盤山“五寨半”祈雨節在營盤山倮倮營下面的廣場上舉行,當地的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族同胞及來賓上萬人歡聚在一起。
筆者有幸在當天在百德鎮政府鎮長王宇(布依族,家住五寨之一的曾家莊)、縣文聯副主席甘明元(彝族,馬乃營甘氏彝族后裔)的陪同下,沿著殘垣斷壁爬上了倮倮營的最高峰。山頂最高處的小壩子內繁草叢生,壘石陳橫,原來有3棵大杉樹早已經蕩然無存,但是彝族祭祀時用的石頭堆積的祭壇仍然依稀可辨。從山頂往下看營盤山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滿山飄揚的古式彩旗,350多年前那段血雨腥風、刀光劍影的悲壯場景恍若就在眼前。從山頂下來后去觀看宰牛祭祀儀式,老摩低沉的誦經聲仿佛喚來了三百多年前戰馬的一聲聲哀鳴和“人頭灣”里各族英雄長長的嘆息,清脆地傳到了我的耳邊。
臨別時了解到,黃廷益一邊在竭盡全力在營盤山開創茶文化旅游產業。一邊正積極地尋求各方協調,準備出資恢復倮倮營的概貌,修建一個祭祀大廳。我們堅信350多年前的英魂們一定會永遠庇護這位優秀的民族企業精英,讓營盤山煥發出遠遠超越350多年前的青春活力!將會把350多年前“五寨半”各族英雄的后裔們帶上幸福的小康之路!350多年前的各族英烈們將不再孤寂!營盤山永遠是一座民族團結山!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