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大涼山上演 涼山歌舞團成都獻藝
...
民族歌舞北看延邊南看涼山“民族歌舞,北看延邊,南看涼山。”《人民日報》曾以“涼山一枝花”為題,盛贊涼山歌舞。記者了解到,成立于1956年的涼山歌舞團,是中國彝族地區建團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專業文藝團體。建團五十多年來,涼山歌舞團堅持走民族特色道路,扎根本土,深入生活,培養了冷茂弘、郭萬春、徐光東、馬琳、曲比阿烏等優秀的舞蹈家、作曲家、劇作家、歌唱家、演奏家及編導,創作了大量具有濃郁風情魅力又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近百件歌舞作品獲得國家和省級大獎。在今年9月舉行的四川省第六屆少數民族藝術節上,涼山歌舞團攬獲編劇、導演、音樂、表演、舞美五項一等獎,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深感染了蓉城觀眾。涼山歌舞團還積極開展國際國內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播者,曾出訪英國、希臘、德國、日本等國。
涼山歌舞以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所承載的民族情感,凸顯出一個民族的精氣神韻和文化尊嚴,使我們對涼山、對涼山的彝族人民有了歷史的、溫潤的、藝術的質感,成為人們對一個山地民族進行藝術確認的標志之一。其中,最蜚聲中外的就是“中華民族20世紀經典舞蹈作品獎”《快樂的羅嗦》,其別具風味的旋律曾在漢城奧運會和亞運會上響起;此外,舞蹈《阿哥追》《紅披氈》和歌曲《馬兒喲快快跑》等,都是受到文化部、國家民委嘉獎的經典佳作。
文化使者捧出彝家真誠的情意涼山是一片陽光燦爛的熱土,“彝海結盟”成就中國革命史的輝煌篇章,“嫦娥奔月”實現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特別是“成都-涼山區域合作”正帶動著資源的大互動,項目的大推進,溫暖著千里涼山人性的天空,推動著全域涼山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涼山的文化使者,作為民族的靚麗名片,主辦方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涼山歌舞團帶來的大型彝族風情歌舞《燃情大涼山》,承載了涼山470萬各族人民的心意,帶著中共涼山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心意,為蓉城人民捧出彝家真誠的情意,表達大山崇高的敬意。“涼山歌舞團一如既往的藝術風格,將為蓉城觀眾奉獻最為純美的藝術享受。來自五彩云霞大涼山的熱情問候,將給陰霾的冬季帶來朗朗陽光,這是激情燃燒的火焰情懷,這是生命躍動的陽光祝福,成都,這個冬天不再冷!”
歌舞盛宴再次跳起《快樂的羅嗦》
記者了解到,《燃情大涼山》集涼山編創水平和表演隊伍的精華,通過精心的編排、巧妙的搭配,全面展示涼山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歌舞藝術。開場歌舞《朵洛荷》,將以熱烈奔放的節奏拉開序幕,好客的涼山人民載歌載舞向八方來賓張開了赤誠的胸懷。記者了解到,“朵洛荷”是關于火把節眾多古老歌謠中的一種,意為“點燃閃閃的火把呵”。每年火把節,姑娘們圍起一個個圓圈,或手拉手,或互相牽著頭巾,手持黃傘,表情矜持、莊重,保持一種細碎而有韻味的舞步。與此同時,村里的長老們已開始仔細觀察、細耳傾聽、交談評議,從跳朵洛荷舞的姑娘中評選本年火把節最美的姑娘。
月琴彈唱《阿嫫妞妞》、民俗歌舞《彝寨婚事》、男子群舞《涼山兒子》、摩梭舞蹈《甲搓舞》、合唱《情深誼長》、男女群舞《鳳凰火舞》……都將讓蓉城觀眾沉醉在涼山濃郁的民族風情中,特別是冷茂弘創作的彝族舞蹈《快樂的羅嗦》此番也將驚艷登場。《快樂的羅嗦》是很多人記憶中長存的一抹亮色,是千姿百態的民族舞蹈中的一朵奇葩、一塊豐碑,1959年首演就引起極大轟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靡一時,全國人民都在跳這支舞蹈,都在學習“上肢不停地甩手、下肢腳部連續劃圓圈”的動作。舞蹈和著單純而獨特的彝族曲調,以彝族特有的方式呼叫著,表現出一個掙脫鎖鏈的民族發自內心的狂喜,達到了“動作豐富”“風格統一”“神形一體”的審美追求,在1994年“中華民族20世紀經典舞蹈作品獎”評比中獲金獎。
《快樂的羅嗦》中經典的“擺手舞”、歡快的節奏、熾熱的情感、奔放的情緒和強烈的感染力,相信也會讓今天的年輕觀眾忍不住深深感嘆:“太新鮮!太好看!”
熱點文章最新文章1. [學術成果]彝語文在現代生活中的使用、傳承與發展2. [語言文字]淺談漢彝實詞用法中的幾個問題3. [歷史源流]杜 宇 尋 蹤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