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沽中學:奮進中崛起的明珠
書香校園
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創新發展
讓每個學生成才
漫步在瀘沽中學,綠樹成蔭,花木扶疏,亭臺樓閣點綴其間,隨處可見的名人名言警示牌、學生書畫習作與優美的自然生態有機結合,和諧統一、清雅幽靜。優美的環境、完善的設備幾乎讓人忘了這只是一所鄉鎮中學。
近年來,農村高中由于生源不足,導致很多學校撤的撤,并的并,縮的縮,生存尚且難保,更不要說有多大作為了。
然而,瀘沽中學卻是個例外。
2008年,喻恩發接任瀘沽中學校長,從小就生長在瀘沽中學所在地先鋒鄉的他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我一不為名,二不為利,只想為父老鄉親辦點實事。”喻恩發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要將瀘沽中學辦成讓老百姓滿意的中學。在這樣的動力下,在他上任不到六年的時間里,瀘沽中學高中部學生從曾經不到900人,增加到了目前的1600人,因為良好的聲譽,如今許多周邊縣市區的家長、學生慕名而來。
有了充足的生源,學校也更重視環境氛圍和文化氛圍的營造,不斷加大硬件、軟件投入。教學設施不斷完善,如今建有教學樓4幢,綜合樓1幢,籃球場4個,足球場一個,理化生實驗室各1一個,微機室2個,多媒體教室、圖書室、閱覽室各1個,藏書6萬余冊。
在辦學中,學校遵循“以育人為根本,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以奮斗求發展,以特色作優勢”的辦學理念,大力加強三風建設,強化內部管理,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創新發展
讓每個學生成才
“1994年高中只有兩個班,2006年有6個班,現在高中一個年級就有7個班,全校有5000多名學生。”馬苜老師在瀘沽中學任教已有二十多年,瀘沽中學多年來的演變他欣喜地看在眼里。
為擴充生源,學校制定了“鞏固提高初中,全面發展高中”的治校方略,在全校范圍內精選了一部分知識水平高,業務素質強的優秀教師充實高中教學力量,并在全省各重點師范院校招考了一批品學兼優的畢業生,構建了一支勤懇敬業、頑強拼搏、年富力強的高中教師隊伍。其中,四川省優秀教師1名,涼山州骨干教師7名,冕寧縣高中知名教師5名,冕寧縣高中骨干教師21名。
如何讓每個進入瀘沽中學的孩子成長成才?學校領導班子集思廣益,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子——辦精品小班。“最開始精品小班的學生都是別人眼中的差生,但我們承諾絕不放棄一個學生,為提高精品小班的教學質量,我們組建了一支最優秀的教師隊伍,如今總算取得初步成功。”喻恩發說。
2013年,精品小班的畢業生李龍以超過重點本科50分的優異成績考取了西南交通大學。這在整個冕寧縣城來說猶如一個重磅炸彈,瀘沽中學精品小班因此一炮而紅。如今,很多老百姓都紛紛表示:“娃娃也不用送到外地了,能讀精品小班就滿意了。”
“今年高考,我校上省本科線人數34人,專科線341人。”喻恩發高興地說。據介紹,近年來,瀘沽中學已先后向北京體育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成都體院、四川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輸送了許多本專科生。
同時,瀘沽中學也是藝術人才培養的搖籃,喻恩發告訴記者:“必須堅持走藝體之路,一來是學校有這個音體美的傳統辦學優勢,二來是農村學生樸實,能吃苦,有韌性,一邊學習,一邊訓練,不僅兩不誤,而且出成績。”
科學定位
走藝體特色辦學之路
瀘沽中學藝體教育的特色辦學路子,多次被業內人士稱贊瀘沽中學為涼山體育工作的一面旗幟,而這也和瀘沽中學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分不開。
瀘沽中學始創于1958年,是一所農村普通中學,生源基礎相對薄弱,學生90%來自農村家庭。到了每年的招生季,都是最令人頭痛的時候,條件好的家庭都愿意將孩子送到西昌或冕寧中學,條件差點的家庭在讀完9年義務教育后紛紛選擇輟學外出打工,幾乎很少家庭愿意繼續在瀘沽中學就讀高中。
那時的瀘沽中學猶如航行在大海中迷航的船只,沒有明確的發展思路。
當年的校領導班子在全面摸底學校情況后,決定摸索前進:在生源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大力發展音、體、美特色教育,培養特長人才!這個思路提出后,全體教職員工緊緊圍繞藝體、文化兩條腿走路的辦學理念,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教育的新亮點,走出了一條較高水平、較高質量的特色辦學之路。
多年來,他們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藝術校本課程的開設,活動的開展,使全體學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增強藝術素養,掌握一門藝術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986年,瀘沽中學組建了拳擊隊、舉重隊、摔跤隊;2000年后,學校又先后組建了田徑、散打、跆拳道、籃球、足球、健美操等業余體育訓練隊,瀘沽中學的體育教育事業由此蓬勃開展起來。
眾人劃槳開大船,在建校56年的歷史進程中,瀘沽中學不斷創造著奇跡與輝煌。截至目前,瀘沽中學曾先后榮獲“全國中學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四川省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先進單位》”、“四川省傳統體育項目優秀學校”和“四川省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等榮譽稱號。
如今的瀘沽中學已經成為涼山州教育發展的一個典范。2010年12月,中央媒體報道團(包括7家國家級媒體)以及四川省體育局社會體育處、四川省體育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記者、領導、專家一行到學校進行了采訪報道,對瀘沽中學富有特色的藝體教育和全民健身運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極大地促進了瀘沽中學的藝體特色教育和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進一步為以后瀘沽中學的特色教育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經典誦讀
傳承中華文化精髓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撫摸大地,寧靜的瀘沽中學伴著百鳥的歡唱在晨曦中慢慢醒來,瑯瑯書聲從校園的各個角落漸漸傳出,這是孩子們正在吟誦國學經典《弟子規》。在一個個有關孝行故事的熏陶中,瀘沽中學的孩子們學會了感恩,懂得了如何去孝敬父母。
“我們從每一件小事來教育孩子,孝順父母不一定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而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給父母端一杯水是孝順,為父母做一頓飯是孝順,替父母分憂是孝順……”《弟子規》學堂的負責人劉順華老師告訴記者。
學校除了常規德育工作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為學生的成長搭建個人的展示平臺,其中極具特色的是該校的經典誦讀活動。從2010年開始,該校開始以經典誦讀為課外主要讀物,從唐詩到宋詞,從論語到弟子規,每天7:40--8:00為誦讀時間,并輔以廣播系統引導,老師指導,使學生備受感染和熏陶。此外,學校定期以班為單位舉行經典誦讀比賽。這不僅是才藝展示,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澆水要澆到根部,不是在細枝末節上做文章,根深才能葉茂。”高二·三班的班主任老師鄧宇波認為,中華國學經典不但具有最簡潔的語言與最深刻的思維,而且它能夠培養孩子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中學生通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于他們的心靈,是提高他們的人文修養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指導他們健康走入社會的重要航標。
采訪中,鄧宇波提到班上的一名學生小可(化名)。剛進校時小可脾氣暴躁,經常頂撞老師。但經過一個學期的國學經典學習,小可的變化相當大,暴躁之氣沒有了,遇事能夠心平氣和地處理,再沒有打架斗毆的現象。
而良好品行的養成對教學幫助也特別大,這學期,鄧宇波老師所教班級的學生有7名沖到了年級的前50名。鄧老師將這成績歸功于國學經典的教育。“要塑造一個學生,首先是要有好的品行,德行厚才能承擔他的才能。我相信,今后我們的學生在品行和才能上都能更上一個臺階。”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
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創新發展
讓每個學生成才
漫步在瀘沽中學,綠樹成蔭,花木扶疏,亭臺樓閣點綴其間,隨處可見的名人名言警示牌、學生書畫習作與優美的自然生態有機結合,和諧統一、清雅幽靜。優美的環境、完善的設備幾乎讓人忘了這只是一所鄉鎮中學。
近年來,農村高中由于生源不足,導致很多學校撤的撤,并的并,縮的縮,生存尚且難保,更不要說有多大作為了。
然而,瀘沽中學卻是個例外。
2008年,喻恩發接任瀘沽中學校長,從小就生長在瀘沽中學所在地先鋒鄉的他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我一不為名,二不為利,只想為父老鄉親辦點實事。”喻恩發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要將瀘沽中學辦成讓老百姓滿意的中學。在這樣的動力下,在他上任不到六年的時間里,瀘沽中學高中部學生從曾經不到900人,增加到了目前的1600人,因為良好的聲譽,如今許多周邊縣市區的家長、學生慕名而來。
有了充足的生源,學校也更重視環境氛圍和文化氛圍的營造,不斷加大硬件、軟件投入。教學設施不斷完善,如今建有教學樓4幢,綜合樓1幢,籃球場4個,足球場一個,理化生實驗室各1一個,微機室2個,多媒體教室、圖書室、閱覽室各1個,藏書6萬余冊。
在辦學中,學校遵循“以育人為根本,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以奮斗求發展,以特色作優勢”的辦學理念,大力加強三風建設,強化內部管理,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創新發展
讓每個學生成才
“1994年高中只有兩個班,2006年有6個班,現在高中一個年級就有7個班,全校有5000多名學生。”馬苜老師在瀘沽中學任教已有二十多年,瀘沽中學多年來的演變他欣喜地看在眼里。
為擴充生源,學校制定了“鞏固提高初中,全面發展高中”的治校方略,在全校范圍內精選了一部分知識水平高,業務素質強的優秀教師充實高中教學力量,并在全省各重點師范院校招考了一批品學兼優的畢業生,構建了一支勤懇敬業、頑強拼搏、年富力強的高中教師隊伍。其中,四川省優秀教師1名,涼山州骨干教師7名,冕寧縣高中知名教師5名,冕寧縣高中骨干教師21名。
如何讓每個進入瀘沽中學的孩子成長成才?學校領導班子集思廣益,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子——辦精品小班。“最開始精品小班的學生都是別人眼中的差生,但我們承諾絕不放棄一個學生,為提高精品小班的教學質量,我們組建了一支最優秀的教師隊伍,如今總算取得初步成功。”喻恩發說。
2013年,精品小班的畢業生李龍以超過重點本科50分的優異成績考取了西南交通大學。這在整個冕寧縣城來說猶如一個重磅炸彈,瀘沽中學精品小班因此一炮而紅。如今,很多老百姓都紛紛表示:“娃娃也不用送到外地了,能讀精品小班就滿意了。”
“今年高考,我校上省本科線人數34人,專科線341人。”喻恩發高興地說。據介紹,近年來,瀘沽中學已先后向北京體育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成都體院、四川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輸送了許多本專科生。
同時,瀘沽中學也是藝術人才培養的搖籃,喻恩發告訴記者:“必須堅持走藝體之路,一來是學校有這個音體美的傳統辦學優勢,二來是農村學生樸實,能吃苦,有韌性,一邊學習,一邊訓練,不僅兩不誤,而且出成績。”
科學定位
走藝體特色辦學之路
瀘沽中學藝體教育的特色辦學路子,多次被業內人士稱贊瀘沽中學為涼山體育工作的一面旗幟,而這也和瀘沽中學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分不開。
瀘沽中學始創于1958年,是一所農村普通中學,生源基礎相對薄弱,學生90%來自農村家庭。到了每年的招生季,都是最令人頭痛的時候,條件好的家庭都愿意將孩子送到西昌或冕寧中學,條件差點的家庭在讀完9年義務教育后紛紛選擇輟學外出打工,幾乎很少家庭愿意繼續在瀘沽中學就讀高中。
那時的瀘沽中學猶如航行在大海中迷航的船只,沒有明確的發展思路。
當年的校領導班子在全面摸底學校情況后,決定摸索前進:在生源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大力發展音、體、美特色教育,培養特長人才!這個思路提出后,全體教職員工緊緊圍繞藝體、文化兩條腿走路的辦學理念,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教育的新亮點,走出了一條較高水平、較高質量的特色辦學之路。
多年來,他們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藝術校本課程的開設,活動的開展,使全體學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增強藝術素養,掌握一門藝術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986年,瀘沽中學組建了拳擊隊、舉重隊、摔跤隊;2000年后,學校又先后組建了田徑、散打、跆拳道、籃球、足球、健美操等業余體育訓練隊,瀘沽中學的體育教育事業由此蓬勃開展起來。
眾人劃槳開大船,在建校56年的歷史進程中,瀘沽中學不斷創造著奇跡與輝煌。截至目前,瀘沽中學曾先后榮獲“全國中學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四川省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先進單位》”、“四川省傳統體育項目優秀學校”和“四川省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等榮譽稱號。
如今的瀘沽中學已經成為涼山州教育發展的一個典范。2010年12月,中央媒體報道團(包括7家國家級媒體)以及四川省體育局社會體育處、四川省體育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記者、領導、專家一行到學校進行了采訪報道,對瀘沽中學富有特色的藝體教育和全民健身運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極大地促進了瀘沽中學的藝體特色教育和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進一步為以后瀘沽中學的特色教育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經典誦讀
傳承中華文化精髓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撫摸大地,寧靜的瀘沽中學伴著百鳥的歡唱在晨曦中慢慢醒來,瑯瑯書聲從校園的各個角落漸漸傳出,這是孩子們正在吟誦國學經典《弟子規》。在一個個有關孝行故事的熏陶中,瀘沽中學的孩子們學會了感恩,懂得了如何去孝敬父母。
“我們從每一件小事來教育孩子,孝順父母不一定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而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給父母端一杯水是孝順,為父母做一頓飯是孝順,替父母分憂是孝順……”《弟子規》學堂的負責人劉順華老師告訴記者。
學校除了常規德育工作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為學生的成長搭建個人的展示平臺,其中極具特色的是該校的經典誦讀活動。從2010年開始,該校開始以經典誦讀為課外主要讀物,從唐詩到宋詞,從論語到弟子規,每天7:40--8:00為誦讀時間,并輔以廣播系統引導,老師指導,使學生備受感染和熏陶。此外,學校定期以班為單位舉行經典誦讀比賽。這不僅是才藝展示,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澆水要澆到根部,不是在細枝末節上做文章,根深才能葉茂。”高二·三班的班主任老師鄧宇波認為,中華國學經典不但具有最簡潔的語言與最深刻的思維,而且它能夠培養孩子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中學生通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于他們的心靈,是提高他們的人文修養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指導他們健康走入社會的重要航標。
采訪中,鄧宇波提到班上的一名學生小可(化名)。剛進校時小可脾氣暴躁,經常頂撞老師。但經過一個學期的國學經典學習,小可的變化相當大,暴躁之氣沒有了,遇事能夠心平氣和地處理,再沒有打架斗毆的現象。
而良好品行的養成對教學幫助也特別大,這學期,鄧宇波老師所教班級的學生有7名沖到了年級的前50名。鄧老師將這成績歸功于國學經典的教育。“要塑造一個學生,首先是要有好的品行,德行厚才能承擔他的才能。我相信,今后我們的學生在品行和才能上都能更上一個臺階。”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