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涼山彝族眾多傳統節日習俗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具濃郁民族特色的世代相傳的盛大節日,歷時三天三夜。是曲型的按照民間傳統習慣的固定時間和場所舉行的傳統的、綜合性的節日慶典活動。
火把節在涼山彝族的古彝語中稱為“朵者”或“朵楚”,后演變為“都者”。“朵”和“都”都是“火”的意思,“者”的本意是“賠償”,但千百年來彝族火把節使“者”引申為“節日”之意,“都者”特指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火把節。
火把節這一習俗,最早起源于彝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和對自然的戰勝,至今仍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驍勇尚武的民族精神。從歷史傳說和火與農耕文明的文字記載表明,它產生在彝族社會邁過了原始時期,進入農耕社會的遠古時代。
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個夏天,天神恩體古茲派斯惹阿比現人間收租,時值青黃不接,人們哪有什么糧食交租還債,斯惹阿比的行為激怒了人間英雄赫鐵拉巴,他決定和斯惹阿比比賽摔跤,贏得免交租債的機會。
那天,赫鐵拉巴設計,讓阿媽拿“鐵餅銅餅”招待斯惹阿比,把他嚇跑躲進空心大樹里,被赫鐵拉巴追上拔起大樹摔死,天神為了報復人間,放“天蟲”吃光地上的莊稼,就在這天,赫鐵拉巴,帶領人們燃火把燒光“天蟲”,取得了抗天勝利。從此人們為慶祝這一勝利,便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這天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久而久之,世代相傳,便形成了今天的火把節。
以火色占農,祈求豐收是火把節的主要內容之一。這方面古籍記載較多,明李中溪《云南通志》載:“六月二十五日,采松明為火炬,照田畝,以火色占農。”清吳大勛《滇南聞見錄》云:“六月二十五日,鄉民聚火把節于田間,和以草桿焚之,以祈豐年”。涼山彝族舉火把在屋子內和莊稼地里繞行時,口中念道:燒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上述可見,火把節的產生是與火崇神的原始信仰和農耕祈年緊密關聯。
千百年來,涼山彝族聚居地區都有火把節,主要分布在“所地”、“阿都”地區的布拖、普格、金陽、昭覺、寧南、會理、會東、德昌、西昌等縣市的彝族村寨。其中,布拖縣的拖覺區、衣某區、西溪河區和普格縣的小興場區、西洛區、洛烏溝區、螺髻山鎮等的彝族村寨的彝族火把節傳承最為完整。
布拖縣彝語稱“基那布特”。相傳很久前,阿基部落翻山越嶺來到松林成海的壩子居住,后人稱阿基部落居住的那片松林叫“基那布特”。清宣統元年(1909)采用“布特二字,音譯為“布拖”,沿用至今。普格縣彝語稱“日詩普基”,是遠古時代彝族先民“日詩部落”遷徙居住的驛站。布拖縣、普格縣的彝族土語屬彝族北部方言區的“所地”次方言,又稱“阿都”方言。布拖、普格自古相鄰相連,從北宋到南宋布拖、普格為大理國建昌府“阿都”部住牧地域,后人稱布拖、普格方言區的彝人為“阿都人”。“阿都”地區是彝族傳統文化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區域。彝族火把節的傳統也最為完整而隆重的傳承下來。
火把夜 胡小平清《西昌縣志》夷族志“倮俗每歲冬年夏節各一,以陰歷建子月為歲首,慶賀新年,謂之過年,夏節則在陰歷二十四日。陰歷季夏六月二十四日,為倮族火把節。倮夷于此節每村共醵金購老牛一,于先一日夜半椎時每家出火把一環圍呼吼,至過節日烹其牛,合村聚宴,吹簫管,彈月琴,唱歌跳舞蹈為樂,謂之跳鍋莊。日夕每家出大火把一,植門外燃之,另執較小者,行繞得耕種之田地間,且行且舞,以祈豐年。到第三日,則掃集火把之炭渣,以酒肉遠送之”。
《西昌縣志》中基本表述了涼山彝族火把節的過程和內容,隆重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
涼山彝族火把節可分節前準備和節日兩個過程。節前準備是為迎接火把節到來所進行的各種民間籌備活動,而節日又可分為連續的三天。
節前準備主要有:一是準備火把,火把彝語叫“都則”,多用干蒿枝捆扎而成;二是準備祭祀品,視其家境可宰殺牛、羊、豬、雞;三是準備節日的盛裝。
火把節第一天主要是殺牲祭祖,各家團聚進餐,傍晚后打火把游照田間。
火把節第二天是節日的高潮,熱鬧而隆重。一大早,村村寨寨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盛裝,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火把節集會地,參與或觀看摔跤、寨馬、斗牛、斗羊、斗雞等民間體育競技活動,同時,彈口弦、彈月琴、吹馬布、吹葫蘆笙、吹豎笛、唱山歌情歌。浩大的“朵樂荷”歌舞場面吸引著千萬人的目光,姑娘們一手撐黃傘、一手與前人相牽圍場走圈,這一天,也是彝家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光,情侶們交換信物,女子打上黃傘與情人約會。晚上,眾人高舉火把,圍繞篝火徹夜狂歡。現今被國內外嘉賓贊譽為“東方狂歡節”、“東方情人節”、“東方美女節”、“中國十大民俗節日之一”。
第三天彝語稱“都沙”意為“送火種”或“送節”,主要活動是各家要到一處焚燒邪惡的地方,把火把拆開將雞翅毛、股骨一起焚燒,象征燒滅邪惡妖魔,祝家人平安吉祥。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