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城鄉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實行“215”
《涼山州城鄉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實施辦法(試行)》已經州政府第87次常務會議通過,正式印發實施,共六章十九條。《辦法》第四章十三條明確規定,涼山州城鄉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資金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捐助為輔,資金由“215”組成,即:州級財政按全州總人口每人每年1元人民幣的標準安排資金;十一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按0.5元;安寧河流域五縣一市按轄區總人口每人每年2元的標準安排資金。
附:
涼山州城鄉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實施辦法(試行)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為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解決我州城鄉居民突發性、臨時性生活困難,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維護和促進社會穩定,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城鄉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制度的意見》(川辦發<2011>18號)要求,結合我州實際,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臨時救助主要是指對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種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家庭,給予應急性的非定期、非定量的生活救助制度。
第三條 臨時救助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政府救助、社會互助、家庭保障相結合的原則;(二)堅持公開、公平、公正、接受社會監督的原則;(三)堅持及時、高效、適度的原則;(四)堅持救急、救難的原則;(五)堅持屬地管理、分級救助的原則;(六)堅持救助標準與籌資規模相適應的原則。
(七)堅持與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其他專項救助相銜接的原則。
第四條縣市人民政府負責轄區內的臨時救助工作。臨時救助資金列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縣市民政部門是政府臨時救助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具體臨時救助工作程序的制定、執行,履行綜合管理、協調服務職能。財政部門負責將臨時救助資金納入預算,審核、撥付臨時救助資金,加強對臨時救助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教育、衛生、監察、審計和城鄉規劃建設等部門要積極支持、密切配合,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據職能,管理相應的社會臨時救助工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內臨時救助的受理、審核和家庭生活狀況調查工作。
第二章 救助對象、范圍和標準第五條 臨時生活救助對象為具有我州戶籍的常住居民,雖經其他社會救助,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出現困難的下列對象:
(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簡稱低保)對象;(二)優撫對象;(三)城市低收入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標準以城市低保標準為基礎,按不高于當地城市低保標準的二倍和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和農村低保邊緣戶;(四)因重、大疾病或遭遇突發事件等導致經濟困難,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家庭;(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民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應予臨時救助的對象。
第六條因地震、流域性水災、旱災、風雹災等自然災害,以及較大范圍環境污染、破壞性災害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社會性災害造成的臨時生活困難對象應納入災害救助管理。
第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實施臨時生活救助:
(一)危害國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與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二)因打架斗毆、賭博、吸毒等原因導致家庭基本生活困難的;(三)參與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組織活動的;(四)拒絕管理機關調查、隱瞞或不提供家庭真實收入情況、出具虛假證明的;(五)無理取鬧或謾罵、侮辱、威脅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的;(六)當地人民政府認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人員。
第八條實行臨時生活救助,應根據救助對象困難原因、實際困難程度,合理確定分類救助標準,進行分類施救。年救助標準為1000—4000元。各地城鄉困難群眾臨時救助的具體標準和制度由縣級民政部門制定并報當地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隨著物價水平變化和經濟發展,經縣市人民政府批準或民政部門同意,可適當提高救助標準。
臨時生活救助屬一次性救助,原則上一年之內不重復救助。
救助部門要建立救助跟蹤制度,對受救助家庭要跟蹤走訪,其接受救助半年后家庭基本生活仍有困難,可根據實際情況和城鄉低保制度的有關規定,將該家庭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章 申請、審核和審批第九條 申請享受臨時生活救助的家庭,以戶為單位向村(居)委會提出申請,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書面申請;(二)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證明、戶籍證明、家庭成員身份證明、困難原因證明;(三)當地民政部門要求提交的其他證明材料。
村(居)委會受民政部門委托收到申請后3日內根據申請人的申請材料開展入戶調查、收入核定和民主評議等工作,并在張榜公示3日無異議后填寫由縣市民政部門印制的臨時生活救助申請審批表,報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
第十條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接到村(居)委會上報的臨時生活救助申請材料后3個工作日內須對村(居)委會初審意見和有關申請材料進行審核,并張榜公示3日。對初審情況有疑義的要入戶調查,對材料不齊全的應及時退回補充材料。對符合臨時生活救助條件的,經辦人和主管領導要在臨時生活救助申請審批表上簽署審核意見,并提出救助金額建議,報縣市民政部門審批。
第十一條縣市民政部門根據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的審核意見進行抽查和復核。對符合臨時生活救助條件的,在5個工作日內作出審批意見,并將審批結果在申請人所在村(居)委會張榜公布。對不符合臨時生活救助條件的,應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第十二條臨時生活救助資金由縣市民政部門發放,一般以現金救助為主,必要時也可以與現金等價的物資實施救助。對申請對象所需救助資金在一定額度內、且需求緊急的,縣市民政部門可直接審批或授權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審批,并及時發放救助資金,但應及時補辦申請審批手續。
第四章 資金的籌集和管理第十三條 臨時生活救助資金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捐助為輔。我州臨時救助資金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一)州級財政按全州總人口每人每年1元的標準安排資金;(二)十一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財政按轄區內總人口每人每年0.5元的標準、安寧河流域五縣一市財政按轄區內總人口每人每年2元的標準安排資金;(三)上級補助資金;(四)社會捐助資金。
臨時生活救助資金州、縣市財政籌資標準,應隨社會經濟發展和地方財力的增加而適時調整。年度結余資金轉入下年使用,抵頂下年預算安排資金。
各縣市財政要為臨時救助工作預算安排必要的工作經費。
第十四條臨時生活救助資金實行專戶儲存、專賬管理、專款專用。各縣市財政部門在財政社保專戶下設立臨時生活救助資金專賬,用于辦理臨時生活救助資金的匯集、核撥、支付等業務。年度節余資金可結轉下年使用,不得挪用。
民政部門要設立臨時生活救助資金專賬,用于辦理臨時生活救助資金的核撥、支付和發放業務,并建立臨時生活救助明細臺賬。
監察、審計部門負責監督、審計臨時生活救助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發放。臨時生活救助資金的使用情況要每年定期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第十五條 建立專人專柜管理的臨時生活救助檔案制度,規范臨時生活救助工作。
第五章 監督與處罰第十六條 縣級民政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村)民委員會要嚴格執行臨時生活救助申請、受理、審核、審批、發放程序,完善手續,規范管理。及時公布臨時生活救助對象及享受情況,并公開監督舉報電話,接受社會監督。對提供虛假證明,采取虛報、隱瞞等手段騙取救助款的,要追回冒領的救助款,對該家庭三年內不給予救助。
第十七條對因失職或徇私舞弊、濫用職權違規辦理臨時生活救助的經辦機構和人員,要依法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責任;對截留、侵占、挪用城鄉臨時救助資金的責任人,由所在單位或主管機關嚴肅處理,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責任人,依法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則第十八條 各縣市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實施細則。
第十九條 本辦法從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