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縣域發展最強引導力
涼山日報11月20日訊(記者羅淙)寧南景星鄉梓油村,沿著一條寬闊的水泥路,是鱗次櫛比的農家樂,如今在風靡全州的藿香竹簽燒烤就起源于這里。村主任告訴記者,他們村星級農家樂就有好幾家,村里的農家樂,搞得好的一年收入有30萬。去年,他們村還被評為全州的鄉村旅游示范村。
這是寧南的鄉村圖景;10月,陽光下的寧南城,高樓林立的新城,街道寬闊的新區,綠蔭簇擁的音樂廣場,入夜,霓虹閃耀,街燈明亮,人聲鼎沸。
這是寧南的城市圖景。
寧南,正呈現出一幅高速發展的圖景。這幅圖景的起筆于寧南縣的“三苦”精神,而變化最快的則源于2008年開啟的思想大解放。如果從2008年那場“思想大解放,作風大轉變,發展大提速”的大討論思想風暴算起,寧南縣已經持續7年保持了高速發展的態勢,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是一個從城市到鄉村,從經濟發展到社會進步的和諧發展。
2008年:
思想的風暴2008年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到實體經濟,世界市場需求大規模萎縮,斷崖式下墜的市場需求也波及到了我州,波及到了寧南。
也就在金融危機爆發在肆虐全球經濟的時候,這一年的11月,寧南縣召開了全縣干部大會。大會的主題是“思想大解放,作風大轉變,發展大提速”,這次大會要解決的不是經濟的表象問題,而是縣域發展的思想問題。
這個命題的提出,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正在肆虐全球經濟的時候,是在許多地方正在為破解陡然而至的經濟困境“尋訪問藥”的時候。寧南縣委縣政府,看到的不僅僅是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發展“斷崖”,而是看到了縣域發展中干部隊伍思想的“斷崖”。
翻開當時干部大會的文件,看到對當時寧南縣的發展是這樣剖析的:“近幾年來,寧南的發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發展速度不快、發展質量不優、發展后勁不足、經濟總量不大、經濟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集中凸顯……”、“……在全州競相爭先、速度比拼的發展浪潮中,寧南縣大有落伍之勢。”、“……寧南發展已經逐漸被邊緣化,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這些對當時寧南發展現狀針針見血的評判,如同壯士斷腕,在素以“三苦”精神聞名全州的寧南干部隊伍中產生了極大的震撼。然而,現實的發展困境又讓寧南縣的干部開始認真思考寧南縣正在的發展困境:不是資源的匱乏,而是思想的固步自封!
在這次干部大會上,寧南縣提出要以思想解放凝聚力量,尤其提出了要從既有的經驗束縛中解放出來,克服狹隘視野,梳理戰略發展眼光;要從求穩怕亂的慣性思維中解放出來,克服維持思想,堅決鼓勵改革探索;要從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克服經驗主義,勇于創新發展理念。
在思想解放的命題放在全縣干部面前的同時,產業發展的課題同時也擺在了全縣干部的面前。
首當其沖的蔗糖產業。
寧南縣曾經是我州我省著名的產糖縣,蔗糖產業曾經給這個縣的農業生產和農民致富帶來了輝煌,被稱為“甜蜜的事業”。但在糧糖比價低,糖價低迷,甘蔗種植要求高,土地利用率差、糖廠原料匱乏,巨額虧損、設備老化的情況下,蔗糖產業應不應該收縮成為一個問題。
收縮蔗糖產業,對寧南縣干部來說,首先面臨的是情感上的門檻。多少年來,寧南縣的干部群眾在蔗糖產業上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冷不砍,熱不追”,才有了寧南蔗糖才有在全省的地位。然而,面對蔗糖產業的困境,面對有限的土地等資源,寧南縣的干部必須要重新思考,一味的“冷不砍,熱不追”的思維定勢是不是正確,準確的把握市場態勢,最大限度放大資源效應,才是應該有的思維方式。
蔗糖的產業開始淡出寧南縣,而蠶桑繭絲綢產業開始做大做強,冬季馬鈴薯等新興產業進入了寧南縣的支柱產業序列。
思想解放的命題,變成了產業調整的作業。七年后的今天,寧南的繭絲成為愛馬仕等國際奢侈品牌的用料,繭絲綢產業突破了繭絲的主業,開發出了冬桑涼茶等附屬產業。
10月6日,記者采訪到了剛剛忙完農活的披砂鎮碼口村的張德瓊,她對記者說,以前她在外面打工,現在在家里養蠶。
“我現在養蠶三四十張,再加上育苗近兩百張,一年靠養蠶還是有十萬的收入了。”而像張德瓊這樣養殖規模的蠶農,在寧南縣,只是中等。
在四川省蠶業協會秘書長陳佑偉看來,寧南打造“世界優質繭絲綢生產基地”是有強大實力和基礎的。到2020年,寧南將形成年產生絲4000噸、綢緞3000萬米、蠶絲被和真絲家紡100萬床,絲綢服裝、絲綢制品100萬件的生產能力,產值突破100億元,形成“世界絲綢看中國、中國絲綢看寧南”的原產地品牌國際影響力。
思想的解放,帶來了產業的新生。
作風:
發展的實踐在寧南縣的干部中,流行著一句話:“干部干部,帶領干,領頭干!”
10月29日,記者見到寧南縣華彈鎮書記江濃華時,他正在翻開手機里的微信。微信里面,下村的干部正在向他報告水庫的蓄水情況和冬季馬鈴薯的種植情況,每個工作信息都有實地拍攝的照片。
在寧南縣,基礎的鄉村干部都建立有工作微信群,最早探索出這條經驗的是白鶴灘鎮,去年七月,他們建立了鎮干部微信工作群,全鎮40多名鎮村干部全部在這個群里。“每天鎮村干部到哪里、做什么工作、成效如何,都在群里反映,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和突發情況也能通過圖片和文字,甚至是小視頻的方式,及時、直觀地反映給分管領導,使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鎮黨委書記張振宇說。
思想解放和作風建設是相伴而行的發展動力。解放思想是指明方向,轉變作風是強化思想的執行力。在寧南縣,作風的轉變始終和發展緊扣在一起,以工作實績來考核干部的作風,以發展業績來帶動干部的作風。
在江濃華的辦公桌上,擺著幾本書,其中一本是《贏在執行力》,這本書,記者在寧南縣許多干部的桌上都看到過。這是縣委要求全體干部必讀的一本書,而他們真正的執行力則是在田間地頭,在工作崗位的實踐中。
“當一個基層鄉干部,什么都要懂。”江濃華有些自豪地說:“我們的干部可以和煙農一起摘煙花,可以和蠶農一起搞小蠶共育,打桑葉。干這些,他們都是行家里手。”
“不懂不行,不懂不僅僅是村民們看不起你,關鍵是無法推動工作。”
“三苦”精神是寧南縣干部作風的傳統精神,這種精神如今正在嬗變。寧南縣給干部作風立出了六條標準:樹立終身學習的作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干部超前思考的動力和干好工作的能力;樹立勇爭第一的作風。敢于“亮劍”打硬仗;樹立發展為重的作風,一心一意謀發展,從一個項目一個工作一件事情抓起;樹立務實肯干的政府,帶頭實干,帶領實干,用實干說話;樹立雷厲風行的作風,緊盯工作不放松,用效率產生速度,用速度決定位次;樹立開拓創新的作風,走創新路,干創新事,出一流業績。
“六風”建設,成為寧南干部“三苦”精神的升華。
“光‘苦’不行啊,還要知道怎么‘苦’。就是要會創新工作。”寧南縣委組織部一位領導對記者說。
“明年,明年六月歡迎你到我們鄉來看看,那個時候,我們鄉36公里的環鄉公路就全部通車了。”新華鄉的蔣書記對記者說。
“我們27萬元一公里的投入,許多人都不相信。”華彈鎮的江書記對記者說。
寧南縣的鄉村公路建設由于建設進度快、投入省、質量好而成為全州的典范。而這后面,卻是一個創新發展的故事。
白鶴灘鎮是離寧南縣城較遠的鎮,這個鎮在通村公路建設中發現水泥攪拌的分散作業不僅造成工程投入成本居高,而且質量也無法保證,鎮黨委一班人開始思考如何既能夠保證質量,又能夠降低成本的施工方法。他們想到了現在城市建設中常用的商品混凝土。如果采用這種方式,混凝土集中拌合,首先可以保障質量,而且,從表面看,建混凝土拌合站,提高了成本,但從整個建設工程看,又會大大降低分散拌合帶來的高成本投入。于是,這個鎮建起了全縣第一個通村公路的混凝土拌合站,效果明顯。很快,這個施工方法就在全縣推開。而在全縣的層面上,縣又實行了砂石原材料向施工方免費提供,如此,一套寧南縣通村公路的建設模式逐漸成熟。
在發展中轉變干部作風,在實干中鑄就干部作風。寧南縣的干部作風就如同堅固的通村公路,堅實、平整,直通基層。
從思想解放到干部作風轉變,寧南打造出發展最強引導力。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