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實施規劃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州委七屆五次和縣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省、州《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快縮小縣域內城鄉教育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實現2017年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和彝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結合全縣教育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指導,以推進均衡發展為導向,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以“控輟保學”為重點,以實施《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第二期學前三年行動計劃、教育扶貧提升工程、職業技術培訓工程、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等重大教育項目為抓手,全面提升全縣教育發展水平。
二、實施原則一是堅持科學布局,“一校一策”原則,科學規劃縣域內學校發展規模。建好鄉鎮寄宿制學校和村完小,根據實際情況撤并不適合辦學的教學點,資金投向主要面向農村薄弱學校,立足改善寄宿制及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二是堅持夠用、實用和“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改善基本辦學條件,滿足基本辦學需要,杜絕超標準建設。
三是堅持縣級統籌原則。由縣統籌使用中央、省級、州級和縣本級財政投入資金,根據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任務和完成時限等因素合理分配。
四是堅持分類指導、分層推進的原則。根據區域發展實際,縣教育局以鄉鎮為單位制定年度工作目標和實施計劃,分校實施,逐鄉整體推進,確保取得實效。
三、發展目標按照上級安排,我縣作為州內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中首批納入大涼山彝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縣,到2016年,全縣教育事業主要指標達到全省民族地區平均水平,到2018年,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教育事業主要指標達到全省平均水平(附表一)。2017年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目標,通過省政府教育督導評估驗收。
1.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鞏固,基本消除輟學現象。到2018年小學和初中適齡兒童全部入學,輟學率分別控制在0.6%和1.8%以內,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80%左右,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0%以上。
2.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快速發展,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到2018年,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學前兩年毛入園率達85%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0%以上,教育結構更加合理。
3.學校辦學條件全面改善,達到基本辦學標準。全面消除校舍安全隱患,全部清除校內危房,在2015年前,完成D級危房還建。到2017年,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扎實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滿足教育教學需要。
4.教師隊伍全面加強,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按標準配備學前、高中和職業教育教師編制,按編制補齊各類教師。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大幅提升教師業務能力。開展教育對口支援活動,多渠道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四、工作措施(一)強化主體責任,推進學前教育快速發展。
1.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完善學前教育體系。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擴大學前教育資源總量。通過分年度在鎮級和規模較大鄉所在地新建和改建一批中心幼兒園、利用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后的富余校舍改建鄉校幼兒園和在小學開辦附設學前班等形式,形成以縣城、片區為中心,各鄉鎮、村完小為網點的,雙語教育為特色的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辦學體系,全面提高全縣3-6周歲適齡兒童入園率。具體方案見附表二。
2.改善學前教育辦學條件。要立足長遠,根據本區域適齡人口變化趨勢,科學測算入園需求和供需缺口,結合方便就近的原則做好農村幼兒園建設布點布局。根據教育發展需要,按照“實用適用”的原則,根據國家和省相關建設標準和《四川省幼兒園辦園基本要求(試行)》要求,合理確定幼兒園建設內容、建設規模和投資需求。要厲行節約,不得建設超標準、高收費幼兒園。
(二)以義務教育為重點,全面推進學校辦學條件改善。
1.全面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各鄉鎮人民政府要進一步強化“控輟保學”的主體責任,全面落實“縣長、教育局長、鄉(鎮)長、校長、村長、家長”共同負責的“六長”責任制,采取“縣領導包片、教育局包校、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學校和教師包村小和班級”的“五包”措施,分層簽訂《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責任書》,全面落實“控輟保學”責任。嚴格義務教育執法檢查,嚴格干部考核和責任追究,加大表彰獎勵和責任追究力度,各類補助與村組干部和學生家長送子女入學的表現掛鉤。縣政府將定期組織教育、公安、民政、財政、計生等部門和鄉鎮,對適齡兒童少年人數、就學情況、流動情況進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數,掌握情況,及時封堵輟學漏洞,保證適齡兒童少年“應讀盡讀”,確保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和鞏固。
2.全面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嚴格執行《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建標109-2008)和《四川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準(試行)》,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統籌安排各項目資金,優先保障D級危房的還建,重點安排村小(教學點)、鄉(鎮)中心校等薄弱學校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建設項目。基本消除縣城超大班額現象,逐步做到小學班額不超過45人,初中班額不超過50人。在人口分散的鄉鎮中心位置,新建或改擴建一批寄宿制學校,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基本滿足需寄宿的學生都能寄宿的需求,切實消除“多人一鋪”的現象。完善殘疾兒童隨班就讀機制,加強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資源室建設。加強教學儀器設備配備工作,按照《四川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川教〔2011〕68號),配齊圖書、教學儀器設備、音體美衛器材。附表三、四。
(三)大力發展高中教育,提高高中教育水平。
1.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新建甘洛二中,逐步剝離甘洛中學高中部,把甘洛二中辦成縣內純普通高中。根據《城市普通中小學校校舍建設標準》(建標〔2002〕102號)合理測算校舍需求,按照“安全、夠用、實用、填平補齊”的原則,實事求是、科學規劃。力戒脫離實際盲目鋪攤子、上項目,禁止超規格、超豪華規劃建設項目。附表五。
2.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確保初中畢業生基本能接受高中教育。逐年擴大普通高中辦學規模,提高普通高中入學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暢通高中教育出口通道,全面提高高中教育質量。
(四)實施和職業技術培訓工程,提高職業教育水平。
1.加強職業教育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加大對職業教育學校的投入,加強校舍建設,配置實訓設施設備,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和水平。
2.實施免費職業教育政策。繼續實施中職學生免學費政策和國家助學金政策,吸引學生參加職業技術教育,力爭到2018年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普通高中畢業未升學的學生都能接受免費職業教育,提高甘洛彝區青年成長成才、就業創業能力。
3.實施彝區“9+3”免費教育計劃。比照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政策,組織更多彝區中職學生到州內外中職學校就讀。
(五)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多渠道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1.加強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按照教育信息化有關“三通兩平臺”建設的要求配齊信息化設備設施,加強教師信息化運用能力培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有效應用,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務現代化水平。根據《四川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準(試行)》規定,按照上級“各項目縣必須在生均公用經費中安排不低于15%的資金,用于教育裝備專項使用”的規定。
2.多渠道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在繼續開展成都七中網校遠程直播、錄播、植入教育的同時,多渠道引進內地更多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優質教育資源有效應用。
3.突出典型引領。選擇基礎較好的2—3所學校開展教育信息化全覆蓋試點,并總結經驗,逐步向全縣學校推廣,擴大優質資源的覆蓋和運用范圍。
(六)加強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1.及時補充合格師資。通過安置特崗教師、省免費師范生培養計劃培養學科教師和雙語教師、考試招聘和考核招聘等形式,拓展并創新教師補充渠道,及時在編制范圍內補充合格師資,切實滿足教育發展對教師的需求。按照“縣管校用”的改革思路,實行縣城教師到鄉(鎮)學校、鄉(鎮)中心校教師到村小(教學點)輪流任教的輪崗交流機制,每年交流輪換教師不低于縣城在職教師總數的5%,保證村小(教學點)配備充足合格師資。從2015年起,教師評定專業技術職務、評選競優必須有一年以上從事農村教育的經歷。義務教育階段新增教師必須安排到農村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3年以上。
2.進一步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實施好“國培計劃”、《行動計劃》教師培訓等項目,加強中小學校長、學科教師、雙語教師培訓。運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做好優質教育資源的消化吸收工作,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提高教師素質。
3.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待遇。加大教師的住房改善力度,將教師納入縣城公共租賃房保障范圍并優先予以保障,切實解決教師住房困難問題。繼續加大鄉鎮學校教師工作周轉宿舍建設力度,并配備必要的工作和生活設施,滿足教師工作和生活需要。落實艱苦貧困地區教師特殊待遇政策,按崗位發放鄉村教師艱苦貧困地區補助津貼和生活補助,建立薪酬待遇向農村邊遠艱苦學校教師傾斜的機制,切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
4.完善教育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在開展好內地對口支援甘洛教育的同時,組織轄區內教育發展較好的校支援教育基礎薄弱的校,形成校對校的結對關系。
(七)加強雙語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1.積極穩妥地推進雙語教育改革。全面開設漢語文課程,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權利。按照“完善思路,提高質量,適度發展”的雙語教育發展思路,積極開展兩類模式雙語教育。
2.提高雙語師資業務水平。加大雙語骨干教師、學科教師的培養、培訓力度,提高實際教學能力。加強對不懂彝語教師的彝語教學輔助語言培訓,增強教師與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加大優質雙語教育資源開發力度,擴大優質雙語資源的覆蓋和應用面。
3.加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按照課程設置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配齊學科教師。建立和完善校長、教導主任、教研組長聽課、評課、上示范課制度,加強教師備課、講課、課堂教學等教學過程管理,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課堂教育效果,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八)落實資助政策,充分保障學生就學權益。
1.全面落實國家“三免一補”政策。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作業本,按“應補盡補”的原則為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提供生活補助。
2.抓好各項教育惠民政策的實施。管好用好農村高海拔取暖補助經費、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落實好學前教育保教費減免政策和普通高中教育學生資助政策。按照現行政策,免除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學費、補助生活費,切實保障學生就學權益。
五、工作要求(一)明確責任。成立由縣人民政府縣長任組長的縣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領導小組,統一組織、協調研究、部署各項工作。縣教育局、發改局、財政局、城鄉規劃建設和住房保障局等部門要加強組織協調,及時跟蹤了解各地工作進展等情況,加強指導和推動。各職能部門要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加強協作,形成合力,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二)制定方案。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摸清底數,對每一所存在基本辦學條件缺口的學校制訂專門方案,形成本轄區實施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時間表、路線圖,并將實施方案報送縣教育局。
(三)保障經費。按照州級經費統籌安排原則,每年新增州級保障資金1億元、新增縣級保障資金不低于0.2億元,主要用于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和改善教師工作生活待遇。
(四)完善宣傳教育機制,提高群眾政策法規意識。一是建立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機制。按照《依法治縣實施意見》要求,教育、司法等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特別是要加大《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禁毒和艾滋病防治的宣傳教育力度,使法制宣傳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鄉村、進農戶。依法打擊組織和使用童工等違法犯罪行為,增強依法送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和保護兒童少年健康成長的意識,形成家庭重視教育、政府大辦教育、社會尊重知識、崇尚文明的濃厚氛圍。二是完善惠民政策宣傳教育機制。要通過各類媒體向社會大力宣傳黨和政府實施的各項教育惠民政策,增強群眾對惠民政策的知曉權,并將其納入學生時事政策和愛國主義教育范圍,使教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激發群眾送子女上學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三是建立惠民政策及教育項目公示機制。各地各部門要主動向社會公示各項教育惠民政策和教育建設項目以及政府在改善教育民生等方面的重大舉措,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增強社會對政府重視教育、發展教育的認同。
(五)強化項目規范實施和監管。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履行各類教育重點項目建設和管理的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嚴格建設程序,強化項目監管,規范資金使用,確保各項工作“陽光操作”。要把“補短板”、滿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堅持勤儉節約,杜絕超標準建設和奢華浪費,不得將財政資金向少數學校過度集中,拉大教育差距。規建、發改、財政、項目學校等部門單位依據職能分工,各司其職,互相配合,互相監督,確保質量,保證項目順利實施,按時交付使用;審計部門要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對建設項目進行全程監督。每年進行專項審計,確保專款專用,對挪用、侵占專項經費,及時嚴肅查處,并追究相關單位和個人責任,確保教育項目規范有序,資金管理安全高效。
(六)加強監督檢查評估。建立督查機制,縣人民政府組織督查組,采取定期、不定期等形式到鄉、校蹲點督促,檢查落實主體責任、加大教育投入、加快項目實施、“控輟保學”等方面的工作,對各地各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項目建設情況、項目投入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形成督查評估報告,對未能切實履行職責、未按時完成目標任務的地方,進行通報批評和動態調整上級投入。教育部門要采取適當的方式公開有關信息,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實施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納入縣人民政府對鄉鎮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綜合目標考核,作為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