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寒衣節是哪一天
2015寒衣節是哪一天
===========
11-10
大家知道寒衣節嗎?寒衣節,也叫祭祖節、十月朝、過十月一、冥陰節。在這一天,人們要焚燒用紙做的棉衣,以告慰已故的祖先及親人,給他們帶去溫暖,祈求他們能在陰間安心的度過嚴冬。那么,2015寒衣節是哪一天?寒衣節的由來有哪些?請隨yjbys小編一起看看寒衣節
從日歷可以很清楚的看到,2015寒衣節是公歷11月12日,星期四。
寒衣節的來歷與習俗
農歷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又稱秋祭、鬼頭日、十月朝、祭祖節、燒衣節、授衣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并稱中國三大鬼節。這一天,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祭奠先人,表達哀思。
舊時每到這一天,人們都上墳添土祭祖,除了擺供品燒紙錢以外,民間還用彩紙剪成衣帽、紙箱,焚于墓前。已出嫁的閨女依舊例回娘家祭祀已故長輩。為了懷念逝去的親人,現在仍有上墳祭祖遺俗,但是舊時的那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方式,已經逐漸被鮮花、水果等文明祭祀所取代。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寒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寒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十月初一送寒衣,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給死人送衣服這個習俗,據說是由孟姜女首開先河。
相傳,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住著位孟員外,老夫妻相敬如賓,親密無間,常常在后花園賦詩作畫。有一年老員外在假山旁種了棵葫蘆,枝蔓粗壯,葉子繁茂,有的蔓竟順墻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結了個大葫蘆。到秋后,老員外對姜家說:“將葫蘆剖兩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蘆里有個白胖胖十分可愛女娃娃,經協商由孟家扶養,取名孟姜女。光陰荏苒,轉眼這女孩長的婷婷玉立,識書達理,年已十八歲。一天天孟姜女在花園池塘邊打撈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園樹叢里的范喜良看見。喜良是個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為婿。
不料,正當兩個拜堂成親之時,追兵趕到,將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朔風陣陣,孟姜女打了個寒顫,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便決心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針線密密地縫,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縫進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別父母,背著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
一路上,有時陰雨連綿,泥濘遍地,步履艱難;有時錢風驟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時山高路險,荊棘叢生,猛獸出沒;有時大雪紛飛,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盡管歷經艱險,心頭仍抱著一個堅定信念:盡快讓丈夫穿上寒衣。可是當孟姜女來到長城腳下,她萬萬沒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萬里長城底下。
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墻,高喊著“范喜良”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在她憤怒的控訴聲里,天空中風暴嘶吼,大海上怒濤翻滾,一齊向萬里長城壓了過來。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一段萬里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將寒衣燒掉,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下落著孟姜女轉了三圈,便穩穩落下覆蓋在白骨上……
長城內外的父老鄉親將農歷十月一日,孟姜女送寒衣這一天,稱為“寒衣節”。
以后,相沿成習每逢十月初一這天,人們都要用五色彩紙剪寒衣,到墳頭上燒給死去的親人。有的將所剪制的寒衣,懸掛在小樹枝上或插在墳頭,來寄托了人們對故去親人的一種緬懷之情。
【更多相關內容分享】
關于寒衣節的詩
寒衣節的起源
什么是寒衣節
寒衣節禁忌
源于查字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