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擇業遇兩輩代溝沖突 理想與現實總徘徊
大學生擇業遇兩輩代溝沖突 理想與現實總徘徊
=====================================
發布時間:2010-03-29南方都市報
“我想問一下煙臺市有沒有‘三支一扶、的名額?”28日,記者接到畢業生張鶴的咨詢電話。張鶴告訴記者,自己想去西部支教,但父母覺得自己的決定太幼稚了,不同意。記者采訪得知,像張鶴這種自己的理想和父母的安排相沖突的畢業生還有很多,擇業何去何從成了一些畢業生的苦惱。
我的心愿父母不支持
張鶴是煙臺大學文經學院應屆畢業生,家住泰安,去年一直忙活考研。考研成績不理想,她不得不重新尋找出路。父母一直希望張鶴能夠回家工作,年前就忙著托人情安排女兒工作的事情。“父母安排的生活真的不是我想要的,我知道爸爸媽媽不容易,我也不想傷害他們,但是我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張鶴告訴記者,因為性格原因她一直希望研究生畢業后,從事雜志社編輯,但是因為考研的失敗讓她重新選擇道路。去西部支教是我從小就有的愿望,一生中沒有這樣的經歷會后悔一輩子的。
“寒假時我和父母探討過將來的工作,但是父母一直不理解,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張鶴說學校每年都有去西部的名額,但是按專業分配,今年能去的希望不大,所以請記者幫忙問問煙臺市還有沒有統一的報名程序。張鶴告訴記者,自己的決定肯定會堅持,會和父母慢慢溝通,肯定會得到父母的理解。
擇業到底何去何從
記者在煙臺大學了解到,離畢業還有兩個月,大四學生近一半沒有在學校。大四學生張磊告訴記者,他們宿舍共5個人,一個準備考研復試,兩個在家準備工作了,都是家里安排的。剩下的兩個則奔走在各招聘會之間。
“當初我們都高談闊論自己的理想,到畢業才知道家里給安排個工作是多么不容易,出去闖蕩的心早就沒有了。”“這就是所謂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啊!”記者了解到,迷茫、無奈、壓抑成了一些畢業生的擇業狀態。
“我找到一家公司有去利比亞工作的機會,就是看中這個才應聘的,沒想到遭到爸爸的反對。”土木專業李學超同學告訴記者,他應聘的工作薪水待遇不錯,爸爸覺得南非局勢動蕩就不同意。“爸爸在事業單位工作,看中穩定的工作環境,希望我考公務員。”李學超堅持自己的決定,還和爸爸冷戰了幾天,說餓死不考公務員。直到爸爸答應了自己的要求,父子倆才和好如初。
記者手記
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
大學生就業是踏入社會的第一步,面對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當自己的意愿和父母的安排相違背,大學生應該學會用恰當的方式和父母溝通。父母是過來人,聽聽他們的意見沒有壞處,自己的路好好和父母商量,相信能得到父母的諒解。
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還需自己努力,家長可提一些意見,但是不能包辦。家長太過于保護孩子,只能阻礙孩子在職場中的成長。“新富養”是獨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家庭的父母除了不計成本為子女“投資”外,對孩子的呵護也已到了費盡心思的地步。
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是學步的規律,也是教育的規律。聰明的家長應該懂得適時放手,這才是給予孩子的享用不盡的財富。對于孩子的工作,“是否有利于孩子發展”應該是家長最看重的。(ymg記者
李瓏 通訊員 孫慶文)
源于查字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