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家庭農場模式更高效 產品質更優
西昌家庭農場模式更高效 產品質更優
自2013年“家庭農場”一詞在中央一號文件中被首次提出后,一度成為“三農”熱詞。兩年來,我州家庭農場也取得了迅速發展。截至去年8月,西昌市共爭取家庭農牧場扶持資金258萬元,組建各類家庭農場104個,經營收入達到3634萬元,越來越多的農戶在家庭農場的模式中得受實惠。
整合資源擴大規模 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當前,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很多農民離開了父輩賴以生存的土地進城務工,有的農民工還長期在城市駐扎下來,而農村則出現了“青壯年荒”,或者說是“勞力荒”,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兒童。這樣的現象在西昌也表現明顯,“像我們這些離市區近的農村,更是沒有多少人種地了。”西郊鄉寧遠橋村3組的家庭農場主甘曉琳說道。
即便還有人種地,舊的生產模式已缺乏活力,土地的生產效率不高,不少農民仍然靠天吃飯。西昌市委農辦黨支部書記黃春華告訴記者:“普通農戶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難以成規模、實現農業產業化,而現在農村中不乏一些有想法的人,自家的土地難以滿足生產需要,通過家庭農場把土地資源整合起來,擴大規模,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家庭農場的模式讓種養殖業規模化發展的方式更接地氣。”
按照《涼山州家庭農場認定登記暫行辦法》,家庭農場需符合“八有”,即:有資質、有技能、有規模、有設施、有標準、有品牌、有效益、有信譽。記者從西昌市委農辦了解到,目前西昌市已有9個登記規范、規模大、實力強的家庭農場。
規范土地流轉程序 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對于流轉出土地的農戶來說,既可以獲得土地流轉費,又可以務工掙錢,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土地,另一方面也為鄉親們增加了收入。”西昌“成才生態農業家庭農場”的法人何曉文說,“其他農戶把土地流轉給我們以后,有一些在我們的家庭農場中打工,這樣既沒有離開自己家的土地,又可以領到工資,鄉親們對家庭農場這種模式比較認可和滿意。”
何曉文的農場現流轉有土地500余畝用于糧食生產,每年向當地農戶支付土地流轉資金50余萬元,以及支付人工工資80萬余元,有效地增加了當地農戶的收入,為當地培養了大批的技術工人。
據西昌市委農辦工作人員介紹:“在農村民間私下的土地流轉并不罕見,通常由流轉的雙方立個字據就達成了,流轉程序不規范,而發展家庭農場有統一、完善的土地流轉程序,規范了土地流轉程序,也能避免土地流轉上一些不必要的糾紛。”在土地流轉和集中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雙方自愿和平等互惠的原則,雙方簽訂合同,約定承包的期限。在這種模式中,土地歸村民集體所有的性質是不變的,向外承包土地的一方在合同到期后可以收回土地。
據介紹,土地流轉程序并不復雜。記者了解到,申報家庭農場有一張單頁的表格,由農戶寫明從事內容、規模等基本信息,經村、鄉證明,相關業務部門審核,工商注冊等,每完成一項,在表格相應位置加蓋公章。申報材料在一張表格上就能一目了然,流程清晰而簡化。
提高知識技能 農產品品質提檔升級
“普通的玉米批發價每公斤通常在2元左右,但我們這里人工授粉種植出的有機玉米批發價格每公斤是10元,從目前的情況看,還供不應求。”在西郊鄉寧遠橋村3組的西昌市“四兄弟曉琳家庭農場”,“農場主”甘曉琳對記者說道。
該農場是一家專門生產有機蔬菜的家庭農場,甘曉琳認為,發展有機農業比傳統的種植業經濟效益更高。甘曉琳一家從1999年就開始從事蔬菜種植,2012年她看到了發展有機農業的廣闊前景,開始向有機蔬菜種植轉型,終于在2014年達到有機蔬菜的種植標準,并獲得了相關資質認證,開始專門種植有機蔬菜。
“有機蔬菜的前期準備要求高,生產成本高,從土壤改造到種植生產都有嚴格的標準,需要的資金投入是很大的。對勞動力水平要求也高,為此,我們還聘請了高級農藝師做技術指導。”甘曉琳說,“作為普通農戶來說不太可能不愿意投入這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來種有機蔬菜。”
家庭農場的發展模式給甘曉琳規模化種植有機蔬菜的想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種蔬菜屬于勞動力密集的種植業。甘曉琳的家庭農場現有5名從事生產、經營人員,其中3名是她的直系親屬,在農忙時會聘請一些臨時工人。“全家參與,我們的生產積極性也都調動起來了,發展有機農業的理想也逐步變為了現實。”現在,四兄弟曉琳家庭農場的蔬菜已遠銷成都,并且通過訂單農業的模式實現了更為合理經營。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方式和經營理念,不僅提高了農產品質量,也使得農業經營模式更高效。
整合資源擴大規模 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當前,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很多農民離開了父輩賴以生存的土地進城務工,有的農民工還長期在城市駐扎下來,而農村則出現了“青壯年荒”,或者說是“勞力荒”,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兒童。這樣的現象在西昌也表現明顯,“像我們這些離市區近的農村,更是沒有多少人種地了。”西郊鄉寧遠橋村3組的家庭農場主甘曉琳說道。
即便還有人種地,舊的生產模式已缺乏活力,土地的生產效率不高,不少農民仍然靠天吃飯。西昌市委農辦黨支部書記黃春華告訴記者:“普通農戶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難以成規模、實現農業產業化,而現在農村中不乏一些有想法的人,自家的土地難以滿足生產需要,通過家庭農場把土地資源整合起來,擴大規模,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家庭農場的模式讓種養殖業規模化發展的方式更接地氣。”
按照《涼山州家庭農場認定登記暫行辦法》,家庭農場需符合“八有”,即:有資質、有技能、有規模、有設施、有標準、有品牌、有效益、有信譽。記者從西昌市委農辦了解到,目前西昌市已有9個登記規范、規模大、實力強的家庭農場。
規范土地流轉程序 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對于流轉出土地的農戶來說,既可以獲得土地流轉費,又可以務工掙錢,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土地,另一方面也為鄉親們增加了收入。”西昌“成才生態農業家庭農場”的法人何曉文說,“其他農戶把土地流轉給我們以后,有一些在我們的家庭農場中打工,這樣既沒有離開自己家的土地,又可以領到工資,鄉親們對家庭農場這種模式比較認可和滿意。”
何曉文的農場現流轉有土地500余畝用于糧食生產,每年向當地農戶支付土地流轉資金50余萬元,以及支付人工工資80萬余元,有效地增加了當地農戶的收入,為當地培養了大批的技術工人。
據西昌市委農辦工作人員介紹:“在農村民間私下的土地流轉并不罕見,通常由流轉的雙方立個字據就達成了,流轉程序不規范,而發展家庭農場有統一、完善的土地流轉程序,規范了土地流轉程序,也能避免土地流轉上一些不必要的糾紛。”在土地流轉和集中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雙方自愿和平等互惠的原則,雙方簽訂合同,約定承包的期限。在這種模式中,土地歸村民集體所有的性質是不變的,向外承包土地的一方在合同到期后可以收回土地。
據介紹,土地流轉程序并不復雜。記者了解到,申報家庭農場有一張單頁的表格,由農戶寫明從事內容、規模等基本信息,經村、鄉證明,相關業務部門審核,工商注冊等,每完成一項,在表格相應位置加蓋公章。申報材料在一張表格上就能一目了然,流程清晰而簡化。
提高知識技能 農產品品質提檔升級
“普通的玉米批發價每公斤通常在2元左右,但我們這里人工授粉種植出的有機玉米批發價格每公斤是10元,從目前的情況看,還供不應求。”在西郊鄉寧遠橋村3組的西昌市“四兄弟曉琳家庭農場”,“農場主”甘曉琳對記者說道。
該農場是一家專門生產有機蔬菜的家庭農場,甘曉琳認為,發展有機農業比傳統的種植業經濟效益更高。甘曉琳一家從1999年就開始從事蔬菜種植,2012年她看到了發展有機農業的廣闊前景,開始向有機蔬菜種植轉型,終于在2014年達到有機蔬菜的種植標準,并獲得了相關資質認證,開始專門種植有機蔬菜。
“有機蔬菜的前期準備要求高,生產成本高,從土壤改造到種植生產都有嚴格的標準,需要的資金投入是很大的。對勞動力水平要求也高,為此,我們還聘請了高級農藝師做技術指導。”甘曉琳說,“作為普通農戶來說不太可能不愿意投入這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來種有機蔬菜。”
家庭農場的發展模式給甘曉琳規模化種植有機蔬菜的想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種蔬菜屬于勞動力密集的種植業。甘曉琳的家庭農場現有5名從事生產、經營人員,其中3名是她的直系親屬,在農忙時會聘請一些臨時工人。“全家參與,我們的生產積極性也都調動起來了,發展有機農業的理想也逐步變為了現實。”現在,四兄弟曉琳家庭農場的蔬菜已遠銷成都,并且通過訂單農業的模式實現了更為合理經營。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方式和經營理念,不僅提高了農產品質量,也使得農業經營模式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