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支點撐起涼山“萬村千鄉”
兩大支點撐起涼山“萬村千鄉”
“龍金才,紙來了。”7月19日下午,在會東縣新云鄉新官村一組三岔口批發店外,隨著趙國紅的幾聲吆喝,店里迅速跑出幾個人來,準備從大卡車上搬下70件卷筒紙。
人在家中坐,店里的貨就有人送來,這是“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給涼山州山高路遠的老百姓帶來的便利。2006年起,涼山州開始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目前已在17縣市建立了3000多個農家店。“一靠雙向流通,二靠金融支持。”涼山州商務局市場體系建設科科長姚永康認為,兩大支點撐起了涼山“萬村千鄉”市場工程。
逼出來的雙向流通
2006年,響應國家商務部號召,涼山州開始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解決偏遠山鄉群眾對日常商品的需求,抑制“三無”產品流通,讓廣大彝族群眾能夠買到優質實惠的放心食品。包括西昌永興貿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西昌永興”)在內,涼山州一共有3家企業入圍,負責具體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一家負責農資農家店建設,西昌永興與另一家公司負責日用百貨農家店建設。
趙國紅是西昌永興負責農家店物資配送的業務員,7月18日,他與司機拉著一車日用百貨從西昌市出發,經德昌、會理,最后來到會東,為70多個農家店送去了食品、飲料、衛生紙等。“這一趟出來要4天時間,兩個人的工資700元、油費900多元、吃飯300多元、汽車折舊80多元,總共消耗不低于2000元,而這一車價值接近4萬元的日用百貨利潤空間僅2000元左右。”趙國紅說,這樣算下來,這一趟根本賺不了錢。
其實從2006年開始,趙國紅算的這個賬,負責日用百貨農家店建設的兩家企業早就在算。因為算不過賬,農家店建設速度也就很慢。“公司2006年建店9家,到2008年總共建店才291家,而且主要在西昌市。”西昌永興總經理賴傳菊說,2009年,該公司開始向偏遠縣擴展建店,那一年就虧了600多萬元。
算不過賬,負責日用百貨農家店建設的另一家公司后來選擇了退出。剩下西昌永興一家苦苦支撐。“反正回來也是空車,而鄉下老百姓的土特產又很不好外賣,從2010年開始,公司開始嘗試雙向流通。”賴傳菊告訴記者,每一趟車下去送百貨,回來捎帶當地的農副土特產品,從中尋找盈利空間,以來養去,當年公司就扭虧為盈。
銀行支持功不可沒
“雙向流通在經營模式上為‘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闖出了一條新路,涼山州這一做法得到了省商務廳和國家商務部的肯定和推廣。”姚永康說,涼山州17縣市現在建立了3000多個農家店,鄉鎮覆蓋率達90%,村級覆蓋率達80%。雖然雙向流通實現了化腐朽為神奇,但在賴傳菊看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作為一項民生工程,銀行支持功不可沒。
在進行雙向流通嘗試的2010年到現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涼山州分行先后給予西昌永興3000多萬元的貸款支持。“2010年購買配貨車貸款800萬元,2011年建配送中心貸款1500萬元,去年承接‘農超對接’項目又貸款1500萬元。”賴傳菊說,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涼山州分行作為政策性銀行,貸款利率相當優惠,這三年,與一般商業銀行比較,其利率優惠總額在100萬元左右。
2011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四川省分行與涼山州政府簽訂了5年投入46億元的銀政合作協議。“這些貸款主要用于支持涼山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糧油收購儲備、農村小水利建設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涼山州分行副行長張康說,除“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接下來的“農超對接”項目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還將給予5000萬元到8000萬元的支持。
在銀行支持下,2011年,西昌永興投資2000多萬元在西昌市建起1個區域性配送中心,在8個縣建起了8個二級配送中心。而且,由該公司承擔的“農超對接”項目現在已經處于建設階段。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涼山州網-涼山彝族自治州新聞媒體平臺(www.800yao.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