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會理縣白沙村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會理縣白沙村
會理是多民族聚居地,但會理的少數民族風情跟大涼山腹地的彝族聚居地又有很大區別。這里既有貴州遷徙過來的紅彝,也有從云南大理楚雄遷入的白彝,從昭覺搬遷來的涼山彝族,還有傣族、白族、傈僳族等其他少數民族。川滇交融,多民族雜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風情。
白沙村位于會理縣鹿廠區小黑箐鄉的東南面,距縣城47公里,洪團路貫穿境內。全村幅員面積12.9平方公里,人口97%是紅彝,是典型的彝族聚居鄉。白沙村形成了風格別具民族節日風俗:彝族的火把節、彝族年、傣族的潑水節,還有三月三的對歌節都成為這里生活的彝漢等民族共同的節日。
獨具特色的蹢腳舞
當地彝族和別的少數民族群眾都能歌善舞,有“能走路就會跳舞,能說話就能唱歌”的美譽。蹢腳舞是當地一種獨具特色、流傳廣泛、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千百年來,舞蹈伴隨當地人民群眾歡渡佳節,喜慶豐收,談情說愛,繁衍家族,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山歌是白沙的又一特色,在跳蹢腳舞時就時常加入民歌,邊跳邊唱,一人唱歌眾人和。青年男女戀愛、婚喪嫁娶、喜迎貴客等時候,都借助對唱山歌來助興,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唱上兩句。
小黑箐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各個民族之間交融匯粹的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發展尊重和諧包容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原生態的民族風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線路。
古老而神奇祭龍節
彝族不僅是崇尚火的民族,也是崇拜龍的民族。四川會理縣白沙村村民,至今還在延續著古老而又神奇的儀式——祭龍。
據彝族長者介紹,他們的祭龍節很靈,每次都會下雨。老人們能從豬血的多少、擦錢紙的燃紋,判斷出下雨的多少和下雨的日期。眾人皆知彝族火把節尚火,漢族春節舞龍,但彝族祭龍節拜龍求雨祈福卻鮮為人知。白沙村的祭龍節仿佛一直都被蒙著一層神秘的色彩。
陽春時節是“龍抬頭”的日子,標志著大地的復蘇,新的一年生產勞作的開始。會理縣白沙村古老又神奇的祭龍(水龍)儀式,至今歷久不衰。每年清明前后的半個月,人們會挑選一個屬龍的吉日,在大黑山龍洞水口祭龍。這里樹木參天,泉水噴涌,溪流潺潺,是每年儀式上祭山泉龍口、祈求水龍常在,潑水求雨、驅避農業干旱以及生火獻飯的神圣之地。
文/任重 圖/李瑜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涼山州網-涼山彝族自治州新聞媒體平臺(www.800yao.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