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成昆鐵路50年再聚首
修建成昆鐵路50年再聚首
為犧牲戰友默哀。
第一次參加戰友聚會的茍宗前(右二)和排長(右三)、戰友合影。
穿一身綠軍裝的蔣榮邦老人是活動的積極組織者之一。
他們是曾經修建成昆鐵路的鐵道兵。
50年前,他們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50年后,他們白發蒼蒼再相聚。
歲月改變了他們的容顏,但是回憶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日子卻歷歷在目,那是他們一生中最值得銘記和驕傲的歷史。
提起修建鐵路時犧牲了的那些戰友,老兵們抑制不住淚眼蒙蒙,為他們修建一個烈士陵園,或者建個紀念碑,成了這些鐵道老兵的心病。
2014年3月31日一大早,在涼山州二醫院住院的鹽源平川老農茍宗前,給他的主治醫生請假,上午不輸液,左說右說醫生終于同意。在兒子茍自洪的陪同下,他來到西部村寨參加“在川戰友修建成昆鐵路50周年聯誼會”。這是成昆鐵路通車后他與戰友分別的第一次聚會。當年創造人類建筑史上奇跡的年輕人,如今都已是一個個白發蒼蒼的老人。
修鐵路的日子
成最值得驕傲的人生
“不管有什么事,每年都會有兩次涼山戰友小聚會。幾年搞一次大的紀念活動,讓戰友們尋夢沉思,有機會面對面地交流。”此次活動的發起人之一彭海對新報記者說。
50年前的1964年9月,鐵道兵5個師接到命令,迅速集結大西南。當年和彭海一樣的一群十七八歲的青年,懷著滿腔熱情,光榮參軍,進入鐵道兵第十師,投身到成昆鐵路涼山段的建設中。其實,彭海和黃昌炳趕上的是成昆鐵路復工。早在1958年7月,成昆鐵路就已開工,但不久后便停建,直到1964年8月復工。
67歲的黃昌炳,如今居住在廣漢市。1964年,剛滿18歲的他,從家鄉廣漢入伍。“被分配到鐵十師,先在夾江,后到西昌,修隧道,干了3年。”黃昌炳說,鐵道兵誕生于1948年,是陸軍的一個工程技術兵種,當年入伍當鐵道兵是很光榮的。
肖謀禮也是從廣漢入的伍,他和黃昌炳分到一個師,住在馬坪壩。當氧焊工的肖謀禮,技術過硬,帶新兵在小廟鄉機場附近一帶施工時,由于新兵的一次失誤操作引起爆炸,他為了保護施工設備不被損壞,避免其他人員傷亡,撲向爆炸物。犧牲時他年僅29歲,惟一的兒子僅1歲零兩個月。
3月31日,肖謀禮的兒子也趕來參加了這次聯誼會,“我沒見過父親,只有這張照片伴隨我,明天去西昌烈士陵園看他老人家。”他把手機上父親的一張穿軍裝工作照拿給記者看,照片上的人比眼前這位中年男子更意氣風發。
據統計,1964年有30萬人奮戰在成昆鐵路建設工地上,1966年時施工人員一度達到35.97萬余人。他們奉獻著青春,甚至鮮血生命,這段修鐵路的日子也成了他們激情燃燒的歲月,成為他們一生中最值得銘記和驕傲的歷史。
回憶當年筑路史
倍感現在日子的珍貴
這次來參加“在川戰友修建成昆鐵路50周年聯誼會”的人,包括117名從成都、廣漢趕來的鐵道老兵,在涼山的60多名鐵道老兵和40多名支鐵民工。一共200多位老人熱熱鬧鬧聚在西昌,把6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西昌烈士陵園、螺髻山、瀘沽湖、衛星發射基地。他們倍感現在日子的珍貴,滿懷熱情地享受著生活。
在一個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中間,偶爾有幾個聽得認真的年輕人,他們像朋友一樣交流。茍自洪陪著還在住院的父親出席活動,顯得有些激動。
今年68歲的父親茍宗前,18歲參軍當上鐵道兵,修了5年鐵路,干的就是推隧道車的活路。農民出生,個子高,力氣大,使他很受部隊重用。當時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筑路主要靠人力。打隧道,用炸藥將巖石炸松后,一人在前面用鋼釬頂住巖石,一人在后面輪二錘錘鋼釬,而鑿下來的泥石又用手推車推出來。而在修橋挖基坑時,先打進去幾根木樁,使土質稍微疏松后,再一鋤一鏟往下挖。一次嚴重的摔傷讓茍宗前住了3個月的院,部隊給他評了三等功,身體剛恢復,又繼續上工地。有時24小時連續干,實在困得很就在隧洞的石頭上睡兩三個小時。
成昆鐵路通車后,茍宗前回到鹽源平川農村,仍然當農民。這次是他第一次與戰友聚會,他拉著自己的排長、戰友問長問短,茍宗前認為自己很幸運,“雖然現在身體不好,先后做過4次手術,但一些戰友死了,我活下來了。”
能不能反映下
給犧牲的戰士立個碑
修筑成昆鐵路期間,從北京入伍的彭海在西昌黃聯關鐵道兵第十師醫院工作,親見無數戰友犧牲,“條件艱苦,師醫院所在地原是個監獄,簡陋的茅草房,外傷每天有,傳染病多,特別是肝炎,遇上大塌方,死傷的人多啊。”現在仍然一口北京話的彭海,當年娶了四川媳婦留在西昌,一呆就是50年,直到在涼山州衛生局退休。
6年后的1970年7月1日,曾被外國人嘲笑為“中國人簡直是瘋了”的成昆鐵路建成通車,成就了世界公認的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
黃聯鎮土林右邊那片荒草凄凄的亂墳堆,是每次聚會都要提的老話題,那46座沒有墓碑的鐵道兵墳塋,讓每個活著的老兵黯然神傷。“有人計算過,平均每公里就有約兩名戰士倒下,全長1083.3公里的成昆鐵路線上,埋葬著超過2100多名成昆鐵路建設者的亡靈。”穿一身綠軍裝的蔣榮邦老人,一提起這46名鐵十師犧牲戰友,就抑制不住淚眼蒙蒙,“幾十年沒有人管,墓碑也沒有了,只留下一個個草堆”,誰來為他們修建一個烈士陵園,或者建個紀念碑,成了這些鐵道老兵的心病。
不忍心看到老人們的愿望幾十年得不到實現,茍宗前老人的兒子幾次拉著記者說,“能不能給相關部門再反映一下,給那46個犧牲的戰士修個烈士陵園?唉,實在不行,我個人出錢給他們立個碑!”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涼山州網-涼山彝族自治州新聞媒體平臺(www.800yao.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