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補拙下一句是什么?
古代成語勤能補拙下一句出自哪里?很多同學都不記得這個成語的出處勤能補拙下一句出自《跛奚移文》與《弄筆吟》,勤能補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缺陷。。勤能補拙下一句是什么?《跛奚移文》勤能補拙下一句是與巧者儔,《弄筆吟》勤能補拙整句詩句是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下面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勤能補拙下一句是什么及出處,一起來看看吧。
“勤能補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若要追溯它的源頭,最早可能出自于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他在詩作《弄筆吟》中寫道:“人生所貴有精神,既有精神卻不純。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因饑得飽飽猶病,為病求安安未真。人誤圣人人不少,圣人無誤世間人。”還有一種說法來自黃庭堅的《跛奚移文》:“截長續短;鳧鶴皆憂;持勤補拙;與巧者儔。”而最廣為人知的還要屬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
勤能補拙下一句是什么?勤能補拙下一句是與巧者儔。勤能補拙的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缺陷。
勤能補拙下一句出自哪里?勤能補拙下一句出自《跛奚移文》與《弄筆吟》。《弄筆吟》勤能補拙下一句及原文是:
人生所貴有精神,既有精神卻不純。
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
因饑得飽飽猶病,為病求安安未真。
人誤圣人人不少,圣人無誤世間人。
《跛奚移文》整句是:截長續短,鳧鶴皆憂;持勤補拙,與巧者儔。凡前之爲,汝能之不?」跛奚對曰︰「我缺於足,猶全於手,如前之爲,雖勞何咎?」黃子曰︰「若是,則不既有用矣乎?」皆應曰「然」,無不意滿。
勤能補拙下一句及故事出處:
公元825年,唐敬宗將杭州刺史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蘇州是唐東南地區最大的州,地方事務繁雜。白居易上任后謝絕了所有的宴請,一心處理政務,很快就熟悉當地的情況,整頓吏治,贏得老百姓的好評。他認為自己生來笨拙只有靠勤奮才能來彌補。
《跛奚移文》作者黃庭堅對勤能補拙下一句的看法:
黃庭堅的意思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上帝雖然給你關上了門,卻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你用你優秀的一面去彌補你不足的一面,這雖要比別人勞累些,但也能達到其他人的水平。邵雍對于“勤能補拙”,提出的就是另一番看法了。他覺得,人生有“精神”這件事情是很寶貴的,但是世間的人,雖然有目標,但卻動機不純,這些人想著弄虛作假,企圖以假亂真,然而假的終歸是假的,想用勤奮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卻還是比不過那些真正勤奮的人,有時因為過于饑餓吃得很飽,但吃太飽本身就是一種病,因為生病而祈求平安,這樣的平安也不是真正的平安。(省多多裝修網,了解更多裝修報價,裝修省錢又省心)《弄筆吟》作者邵雍對勤能補拙下一句的看法:
邵雍對“勤能補拙”持著一種負面的態度,實際上邵雍寫這首詩想表達的是一個動機問題,人世間很多人為了目標奮斗,努力的動機卻是不純的,為達目的弄虛作假,就算弄得再像這假的就是假的。因為饑餓而求飽,這種飽也顯得動機不純,因為饑餓而想吃飽,人就會不停地吃,直到吃出病來為止。因為身體有病而祈求平安,這種平安也不是單純地為了平安而祈求平安,只是得病了才想平安而已,等到病好了,誰還想著平安這回事呢?“勤能補拙”,在邵雍眼里也是動機不純的一種,有些人勤奮的原因并不是單純為了勤奮,而是因為“拙”才想著勤奮,因為有些人認為勤奮可以彌補不足,于是格外勤奮,想彌補自身的“拙”,這樣為了勤奮而勤奮,自然就比不過真正勤奮的人了。
《跛奚移文》作者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弄筆吟》作者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堯夫,北宋著名理學家、數學家、道士、詩人,生于林縣上桿莊(今河南林州市劉家街村邵康村,一說生于范陽,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并稱“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讀書并游歷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并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