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大石墓,揭秘邛人的銷聲匿跡的歷史淵源
大石墓簡介:
大石墓位于德昌縣西南約4公里的王所鄉王所村一組,分布有大石墓三座,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墓呈長方形,墓室以大石圍砌而涼山大石墓群涼山大石墓群成,頂蓋數塊大石,墓門以小石封砌。長8.5~17.90米,寬1.70~3.60米,高0.50~1.60米,石質多為花崗石,墓保存基本完好。
伍合大石墓群位于喜德縣城西北約11公里的冕山鎮伍合村二組北面50米,墓群分布于安寧河支流孫水河南岸的坡地上,共分布有墓葬九座,墓地面積2000平方米。墓長2.50~4.45米,寬1.35~3.20米,高0.35~2.10米。墓葬呈長方形,墓室以大石豎立圍砌而成,上蓋巨石,石質為花崗巖。
墓地特點:
大石墓的主要特點:墓室為長條形,墓頂皆用數塊巨石依次覆蓋,蓋頂石重達數噸,最重達10噸。
大石墓結構:
大石墓的共同特點是用石塊砌成墓室,頂部再以大石覆蓋。墓的結構又可分為四種:
第一種,墓室為窄長方形,頂部只蓋一塊巨石,一般墓室長2.2米,寬0.8米,其旁有一祭祀坑。
第二種,墓室呈長方形,三壁用長方形大石豎立而成,頂部蓋以數塊大石,墓底用碎石板鑲嵌。
第三種,這種墓的外表為圓丘形建筑,直徑在13米左右,高約3米。圓丘的中部為長方形的墓穴所剖斷,墓穴的頂部蓋一列大石,5~7塊不等。墓門開在前部,用碎石封閉。
第四種,墓室呈狹長方形,墓門開在旁側,門下有高約20厘米的臺階三級,墓壁、墓頂均用大石建成,墓底用碎石鑲嵌,墓門也用碎石封閉。墓室一般長7~8米,寬2.5米,最顯著的特點是墓門外豎立一塊巨石作墓標。
有幾座大石墓已被考古工作者發掘。墓室內都沒有發現葬具,人骨堆積在墓底,男女老少都有,也無貧富貴賤之別。每座墓葬的人數不等,少則四五十人,多達一百多人。從骨殖錯亂、隨葬品沒有多寡貧富之分的現象分析,這眾多的同室而葬的死者,可能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同一氏族的成員。從這么多尸骨看,應該都是多次開啟墓門入葬。入葬者都是二次葬,即殮骨入葬。殮骨入葬是在人死后,把尸體露于野外,待腐爛殆盡后,將骨殖收集起來,沿著墓頂部特意建造的入口葬入墓室。這種特殊的葬式考古學上稱為二次叢葬。
出土文物:
1:大石墓中出土了許多文物,生活用具有深腹瓶、大口尊、平底罐、單耳罐、雙耳罐、帶流壺等。
2:帶流壺是較典型的器物。生產工具有陶紡輪、石鏃、石鑿、銅刀、銅鏃等,飾品有銅手鐲、銅發飾、銅鈴、鐵環、瑪瑙珠等。有的墓里發現了稻殼的痕跡,有的墓里則發現了稻草的印痕,可見大石墓的主人已掌握了種植水稻的技術。
3:從出土的器物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們的變化。早期的大石墓基本上沒有銅器,就是瓷器和陶器;然后到中期,大量地出現青銅器,還有很多陶器,很有特點的東西都在這個時間出現了;到它的晚期,就是西漢末到東漢初,大石墓里面就出現了漢的東西,比如說,一些鐵刀、鐵器、鐵削、還有就是錢幣,還有一些漆器的產品和漆器的附件。
4:在已發掘的47座大石墓中,年代最早的是春秋末期建造的,因此墓葬規格較小,隨葬的器物主要是以石器和陶器為主。到了戰國時期,墓葬明顯變大,出土器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有了明顯增加,尤其是銅器的出現。
5:而年代最晚的大石墓,則被定位在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這段時間。這一時期墓葬,從規格上超越了戰國時期規模。而出土器物中鐵器的出現以及西漢五銖錢、新莽的大泉五十錢的出土,將大石墓的修造年代定位在春秋末期到東漢初期的400年間,這一發現與較早前專家對邛人起源和消亡時間的推測不謀而合。這樣說來,邛人極有可能就是大石墓的真正主人。
墓主人簡介:
1:在戰國到西漢這個時期,整個西南地區很多,基本上發展到青銅發展到一個水平上面。從現在考古發掘來看,這個地方的基本上在一個水平上。而當年邛人所生活的安寧河流域并不安寧。通過考古工作者們在毗陵地區發掘出了大量古滇、古蜀的大型青銅兵器。不難看出,這些與邛人生活于同一時代的少數十分強大、彪悍。可以想象,當時的邛人要在這種條件下生存下來也絕非易事。況且,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是中國版圖急速擴張的年代。許多偏居一隅的少數都被逐個納入到融合的浪潮中,自然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邛人也不會例外。
2:公元40年,東漢朝廷曾派遣軍隊平定南方。當時,威武將軍劉尚領兵路過此地時,邛人的首領長貴擔心劉尚平定南方后自己也會遭殃,便設計加害劉尚。不曾想他的計謀被劉尚識破,于是,長貴的失算給邛人帶來了殺身之禍。
3:此后,在融合的浪潮中,邛人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威脅。邛人在東漢初年所遭遇的這次毀滅性打擊,或許是它最終消失殆盡的主要原因,一個曾經強盛的就這樣慢慢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4:隨著邛人的消失,大石墓也停止了修建。從那時起,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這種神秘墓。
源百度百科/涼山新聞網/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