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板諾洛村的發展變遷
板諾洛村位于侯播乃拖鄉北部,背靠尼扎格俄山脈,尼扎洛河穿村而過。
金秋,走進該村,具有彝族特色的四合院掩映在核桃、梨、蘋果等果樹林中,家禽在林中嬉戲覓食,房前屋后掛滿了玉米棒和紅椒。“現在的生活好啊,鄰里也和睦,大家都像一家人,每天都在忙著怎么賺錢。”面對如今殷實的生活,村民感到很幸福。然而,在過去,由于糾紛不斷,村民將大部分的時間消耗在如何調解翻案上,不要說如何發展,每年平均因糾紛造成的經濟損失都高達三四萬元,整個村子一片混亂,經濟發展直線下滑。
村規民約,用完善的制度治村偷牛盜馬、互毀莊稼、偷雞摸狗、家支沖突……過去的板諾洛村,由于家支多,管理落后,各種陳規陋習不斷滋生,桎梏著全村的社會發展,村民的純收入甚至不足千元,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須用制度治村。”1996年3月,板諾洛村新一屆村班子通過選舉產生,“第一把火”就燒向了如何管理上。隨即初步出臺了《村規民約》,通過召開村民大會,試圖發動全村人民出謀劃策,整治全村貧窮而混亂的局面。然而,這僅僅是村干部的“一廂情愿”,在第一次村民大會上,來參加會議的村民寥寥無幾。
面對實際問題,村干部集體決定先從村委會班子制定條款,然后擴大到黨員、家支代表和村民代表。經過一年多時間的醞釀,1997年底,針對板諾洛村現狀和今后發展道路,初步現成了《板諾洛村村規民約》,內容涉及教育、賭博、毒品、盜竊、糾紛、發展等。
年,《板諾洛村村規民約》開始試行,然而在1年內觸犯《村規民約》的人員就達150余名,應罰的罰款金達34600元。這對人均純收入只有幾百元的板諾洛村民來說,無疑是筆“天文數字”,不少人公開提出廢除《板諾洛村村規民約》。幾經商討,最后決定:該批評教育的一定要批評教育,該罰的一定要罰。考慮到村民的經濟能力,罰金就按10%收取。并招集村民大會公開總結,公開批評教育,補充完善《板諾洛村村規民約》。會上,用這3460元的罰金買了7頭大肥豬,邀請全村人都來享用,以這樣一種一舉多得的“土辦法”達到進一步教育的目的。
年初開始,板諾洛村反復召開黨員、家支代表、村民代表等會,繼續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同時在當年6月21日,召開了全村12歲以上人員參加的村民大會,表決通過《板諾洛村村規民約》,并要求全村村民嚴格遵守。至此,《板諾洛村村規民約》成了板諾洛村民言行的標桿。
大家協商,用集體的智慧管村“用集體的智慧管村。”這是板諾洛村班子的又一大成功實踐。明確規定:凡村里的事都實行集體協商制,村班子成員沒有特權。還成立了一個13人組成的智囊團,成員吸納知書達理的智者、德高望重的“德古”、黨員代表和家支代表,專為全村的發展致富出謀劃策,調解平息村里發生的各種糾紛。同時規定,解決村里的一件大事,必須13人都參加;解決一件小事,要7人和3個家支以上參加,堅決做到村里的人村里管,村里的事村里人做,嚴禁外村人員來干涉村里的各種事宜。
通過多年來的常抓不懈,公開、公平、公正的制度及村干部認真和真誠的言行漸漸溶化了板諾洛村村民心上的“堅冰”,一種鄰里和睦謀發展的良好風氣在板諾洛村中漸漸形成。而在這樣的風氣催化下,板諾洛村依托優勢資源,快速走上了發展軌道。到去年,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250元,走在了全鄉乃至全縣的前列。
正是依托于一套完善的制度,使一個貧窮落后、管理混亂的村落實現了華麗轉身,步入發展致富奔小康的良性軌道。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或網絡某些媒體,具體內容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www.800yao.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