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巧打孟獲品牌 促進旅游發展
雷波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深入發掘工作,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塑造孟獲金字招牌,有力地促進民族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
孟獲文化是雷波的金字招牌。孟獲是三國時期南中地區的彝族英雄,政治家、軍事家,是“夷漢所服”的歷史人物。在關鍵時刻,明大義識大體,心胸坦蕩,審時度勢,顧全大局,關心民眾,真誠息戰言和,支持諸葛亮北伐,從而努力實現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目的。他為推進民族團結,彝漢和睦共處,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民族團結的典范人物,是民族和諧、世代友好的一面旗幟。
宣傳和發揚民族文化,能帶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旅游經濟發展。以彝族文化為主體,打造彝族特色電視劇是推廣彝族文化,促進旅游發展最為直接和有效的策略。彝族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在云、貴、川、桂四省民族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尤其在大力打造民族文化產業的今天,更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和代表性。
早在2008年,雷波就展開了大規模的孟獲文化研究。特別是2011年縣委、縣政府決策申報馬湖為國家級4A旅游景區以來,進一步加大了孟獲文化的宣傳打造力度。當年,該縣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成功注冊“孟獲故里”。
至今矗立在馬湖湖心島上的孟獲殿,始建于明朝萬歷17年(公元1589年),至今400多年了。這座由漢族修建的全國唯一一座紀念彝族英雄的廟宇,頌揚了孟獲罷兵養民、民族團結精神。三尊彝族英雄塑像,身穿彝族服裝,高大威猛,神態栩栩如生,中間是三國時期的彝族首領孟獲,兩邊是軍事摩鐵、大將孟優,都是坐姿。后殿站姿的祝融夫人身穿彝族婦女服裝,恬淡美麗,栩栩如生。
圍繞孟獲殿方圓上百公里的雷波境內,有關孟獲的傳說、故事、民俗傳承了一千多年,至今不衰。那些與孟獲相關的地名,如倒馬坎、點將臺、懶砍壩、百戰坡、孔明堡、聚獸坡、藤甲巖、雙碑坳、大陷漕、諸葛凼等等,既是地名,又是三國孔明南征遺址,不下百個,至今還在使用。為紀念孔明、孟獲罷兵養民盛德而至今還頭包白布帕子的雷波漢族男人裝束等民俗,令人耳目一新。這些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民間保存下來的孟獲餐飲發揚光大,孟獲雞湯、孟獲莼菜、孟獲王酒、孟獲故里茶、孟獲燒烤全羊等等,獨具特色,游客都很喜歡。雷波縣城錦屏廣場的孟獲浮雕,就是根據諸葛亮在雷波和孟獲交戰、議和、團結、繁榮的歷史創作的,天天有人參觀瞻仰。
孟獲文化研究取得了成果。雷波縣語委于2012出版發行了《孟獲文化研究文集》,內容涉及孟獲生平族屬、民間傳說、名勝古跡,民謠、詩詞、楹聯以及孟獲文化研究中的探索與爭鳴等。該書稿件來自全國各地,占一半的作者是國家級專家、教授,是一本集資料性、研究性、民俗學和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文集,也是目前唯一收集了全國各地孟獲文化研究成果的探索性專輯。不少專家、學者、教授指出,該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西南地區有關孟獲史料欠缺歷史空白,充實了三國時期南中地區有關孟獲的歷史資料,為研究孟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依據,同時也澄清了演義小說《三國演義》有關七擒七縱的謬誤,使孟獲文化在當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社會反響很好。雷波縣孟獲殿研究開發協會,成立幾十年來一直以搶救孟獲文化為己任。每年兩期刊印內部刊物《馬湖藝苑》,每月一期的雷波縣委機關內部刊物《溪洛渡》,免費贈送全國各地名人及關心雷波的人們,很好的宣傳了雷波孟獲文化。
這些歷史見證,構成了孟獲文化民族團結的深刻內涵,不但深入雷波各族人民心里,而且也為國內外群眾所喜愛,成為了雷波做大做強旅游業的金字招牌。雷波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打造這一金字品牌,利用雷波歷史名人孟獲提高知名度,利用孟獲所產生的文化價值,巧打經濟文化牌,促進旅游文化及旅游產業發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品牌,提高民族地區的社會文明與進步的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雷波的知名度不斷提高,旅游產業強勁發展,孟獲文化為實現社會經濟在追贏趕超中的跨越發展,不斷發揮著重要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或網絡某些媒體,具體內容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www.800yao.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